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虔与杜甫

(2018-04-20 21:48:06)
分类: 台州文化研究

郑虔与杜甫

 

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周 琦

 

    杜甫(712770)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1400多首史诗般的杰作,为自已奠定了“诗圣”的文学地位。在他怀才不遇,命运坎坷的生涯中有一位患难相知的忘年交,这就是唐代著名书画家郑虔。本文按杜甫写作时间为顺序,把郑虔与杜甫的交往分为三个时期。

同醉长安

天宝四年(745),杜甫与李白在兖州分手后,于天宝五年(746)来到长安。当时杜甫与李白初入长安一样,才华横溢,颇为自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着翌年与元结应诏就试不第,结果困居长安十年之久,过着“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摧”的清贫生活。就在这期间,杜甫认识了郑虔。共同的抱负,相似的经历,是他俩结交的基础。郑虔“二十举进士不第”(三门高枧《郑氏宗谱》),杜甫亦是两次应试均名落孙山;两人都是终身没有成为“进士”的文豪。另外,郑虔靠写诗献画,得任广文馆博士和著作郎,杜甫亦是投诗干谒,直接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封西岳赋》而受到“奇视”,得以待制集贤院。

从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来看,最早记叙郑虔、杜甫交游的作于天宝十一年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一云:

不知南塘路,   今知第五桥。

名园依绿水,    野竹上青霄。

谷口旧相得,    濠梁同见招。

平生为幽兴,    未惜马蹄遥。

何将军是郑虔的旧友,郑虔又是杜甫的忘年交。何将军邀郑虔游览园林,并招杜甫同往,故云“谷口(指郑虔)旧相得,濠梁(指何将军)同见招。”其五又云:“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廾。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足见郑、杜两人喜逢豪饮。何将军虽是武人,但弹筝换酒,其雅兴亦高,使郑、杜留连累日。

“幽意忽不愜,归期无奈何。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只因与朋好,风雨亦来过。”归期至,幽兴尽。数日尽兴游乐,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当杜甫回想起三人醉后豪歌,灯前起舞的情景,不无贫交之叹,白丝之悲。因而发出“只因与朋好(指郑虔),风雨亦来过”之结尾。

杜甫初遇郑虔,年三十九岁(即天宝十年,公元751)。而郑虔则年近六十(见《唐诗鉴赏辞典》第443),游何将军山林是天宝十一年(752),因郑虔结交时间不长,所以在十首诗中,除诗题出现郑广文外,诗中则用“谷口”、“朋好”等称呼。如果说《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是郑、杜两人交往的“初级阶段”,那么到天宝十三年春(754)写《醉时歌·赠

广文馆博士郑虔》时,两人已成为莫逆之交: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余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    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    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落花。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杜甫初入长安,急于“立登要路津”,辅佐君主以施展“致君尧舜上”的远大的政治抱负,谁知两次应试榜上无名,投诗干谒,献賦玄宗又无实际成果,只好将为国为民的满腔热血消融在杜康之中。“道出羲皇,才过屈宋”的广文博士郑虔,虽是未来进士的教官,但俸钱只有一万三千钱,相当于太师俸钱的1/154,故有“广文先生饭不足”之称。尤使郑虔苦恼的是广文馆的“雨坏庑舍”,有司也不予修葺。郑虔无处安身,只好“寓治国文馆”。这种清苦闲散的教职,叫郑虔又有什么作为呢?虔既抑塞,甫亦沉沦,只能借酒“同销万古愁”!那么,“广文先生”饭尚“不足”,又何来饮酒之钱?幸有好友苏源明时有接济。杜甫在《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诗中写道:

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

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骂。

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

郑虔贫困源倒的凄凉境遇,使杜甫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预见到社会潜在的危机,以致他发出“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的感慨!《醇时歌》不仅不是醉后狂言,反而说明杜甫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这首诗既反映了郑度与杜甫之间肝胆相照的情谊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又标志是杜甫思想的转变和成熟。

离情别意

天宝十四年(755),杜甫预感到的潜在危机终于全面爆发。是年十一月,发生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翌年六月,安禄山兵陷长安,唐玄宗怆惶出逃。郑虔来不及躲避,和其他官员一起被押到东都洛阳,授以水部郎中之伪职。郑虔诈称有疾,不肯就职。暗中“求摄市令,潜以密章达灵武(《新唐书·文苑传》)。”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不久,郑度乘其内订之际,从洛阳逃归长安。途中与杜甫相遇于郑虔之侄郑潜曜家。故友乱后重逢,百感交集,杜甫作《郑附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以诗记之:

不谓生戎马,何知共酒杯。

燃脐坞败,握节汉臣回。

自发干茎雪,丹心一寸灰。

别离经死地,披写忽登台。

重对秦箫发,俱过阮宅来。

留连春夜舞,泪落强徘徊。

诗中悲欢离合之情,溢于言表。并对郑虔忠贞不渝、保持大节的品质作了高度的评价,然而“白发丹心”的郑虔,虽象握节汉臣”苏武一样回到长安,非但没有受到唐肃宗应有的“表彰”,反而把他作为降官处理,囚于杨国忠旧第宣阳里。据《图圆见闻志》卷五载:“唐安禄山之陷两京也,王维,郑虔、张通皆处贼庭。洎克复之后,朝廷未决其罪,俱囚于杨国忠之旧第。崔圆相国素好画,因召于私第,令画数壁。当时,皆以圆勋贵莫二,望其解救,故运思精深,颇极能事。后皆从宽典。至于贬窜,也获善地。”由于崔圆的解救,郑虔才免于一死,以次三等论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

时任左拾遗的杜甫,知道郑虔被贬的消息后,想来送别钱行为时已晚,郑虔已怆惶地离廾了长安。回想往日情谊,杜甫感慨万分,遂信笔赋就《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杜甫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好友。郑虔的为人,杜甫最了解:他陷贼的表现,杜甫也最清楚。因此,这首诗是为郑虔遭冤被贬而鸣不平。郑虔时已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犹如“樗散”(源出庄子《逍遥游》和《人世间》,意为无用之材)之木,根本不是危险人物。即使酒后吐真言,也不过是自称“老画师”而已!象这样一位日暮西山,行将就木,并且无罪又无害的垂死老人,如果死在乱世之中,那还情有可原。如今两京均已收复,大唐也已“中兴”,还要遭到严谴,贬到万里之外的台州,这不是欲其早死吗?更遗憾的是作者连道别一声也来不及,郑虔就已“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从此一别,再无重逢之期,杜甫悲愤地表示,即使在九泉之下也要与郑虔结为朋友。杜甫是忠于唐朝的,但他没有违心地为唐朝冤枉好人的做法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毫不掩饰地为郑虔鸣不平,这正是患难相知的可贵之处。后人顾宸对这首诗作了高度的评价:“供奉(李白)之从永王 ,司户(郑虔)之污禄山之伪命,皆文人败名事。使硁硁自好者处此,割席绝交,不知作几许雨云反覆矣。少陵(杜甫)当二公贬谪时,深悲极痛,至欲同生死。古人不以成败论人,不以急难负友,其交谊真可泣鬼神……·少陵之诗,千秋独步,不知皆从至性绝人处,激昂慷慨,悲愤淋漓而出也!”(见仇兆鳌(杜诗详注》下同)

乾元元年(758)春,杜甫在长安仍任左拾遗。当他来到韦曲镇(今陕西长安县)东南的郑庄时,只见郑虔故居穷巷悄然”。不禁联想起昔日与郑虔相聚何将军山林即景吟诗,寄情山水,灯前起舞,醉后豪歌的情景,如今郑虔故居人去楼空,音讯杳然。处在天涯海角的郑虔,只能与云水为邻。杜甫触景伤情,又写下《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一诗:

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

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

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

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

贾生对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

可念此翁怀直道,也沾新国用轻刑。

祢衡实恐遭江夏,方朔虚传是岁星。

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杜甫在这首诗里提到郑虔“也沾新国用轻刑”,即指郑度被贬台州,是受到唐朝新皇帝(指唐肃宗)的宽思。实际,这是杜甫的一句反语。据《新唐书·刑法》记载:“安史之乱,伪官陆大钧等皆背贼来归。及庆绪奔河北,胁从者相率待犯阙下,自大臣陈希烈等数百人。以御史大夫李岘、中丞崔器等为三司使。而肃宗方喜刑名,()器亦深刻。乃以河南尹达奚等三十九人为重罪,斩于独柳树者十一人,(达奚)及韦恒腰斩。陈希烈等自尽于狱中者七人,其余决重杖者二十一人。以岁除日行刑,集百官临视,家属流窜。初,史思明、高秀岩当皆自拔归命,闻(达奚)等被诛,惧不自安,乃复叛。而三司用刑连年,流贬相继。及王与相,请诏三司推核未己者,一切免之。然河北叛人畏诛不降,兵连不解,朝廷屡起大狱。肃宗后亦悔,叹曰:‘朕为三司所误!’临崩,诏天下流人皆释之。”

正因为唐肃宗滥用重刑、酷刑,不但没有达到“惩降治乱”的效果,反而激化了矛盾,使早该结束的“安史之乱”,又延续了六年之久。象郑虔这样忠心耿耿的“老画师”,唐肃宗非但没有嘉奖,反而将其远贬台州。使郑虔痛感“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杜甫正是用这“也沾新国用轻刑”“委婉”的反语,尖锐地批评了唐肃宗在惩办“陷贼官吏”中所犯上的“扩大化”错误,并非替唐肃宗文过饰非。这又是深为郑虔鸣不平。

但是,杜甫的好景不长。乾元元年六月(758),杜甫坐房党,出为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他最终离开了宫廷,离开了长安。接着,又写下了光照干秋的“三吏”和“三别”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光阴冉冉,冬易春来。这时郑虔被贬台州已有年余,音讯全无。杜甫不禁萌动思情,写下《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一诗“

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

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

昔如水上鸥,今为置中兔。

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顾。

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

呼号傍孤城,岁月谁与度。

从来御魑魅,多为才名误。

夫子嵇阮流,更被时俗恶。

海隅微小吏,眼暗发垂素。

鸩杖近青袍,非供折腰具。

平生一杯酒,见我故人遇。

相望无所成,乾坤莽回互。

台州,因偏离中原,古称“荒远之区”。象郑虔这样年老多病的“老画师”,即使逢赦回家,恐怕连归路也认不清了。过去,官职虽然不大,生活亦很清苦,但人身犹如海鸟一样,倒也自闲自在。如今,孑然一身,远贬万里,好象猎网之中的一只野兔,命运如何,只能听凭猎人的摆布了。这种形影相吊、朝不保夕、晚景凄凉的岁月,真是度日如年。正因为郑虔多才多艺之故,招人嫉恨,才落到“海隅微小吏”的地步。故人杯酒,前事难寻,莽莽乾坤,何日是重聚之期?杜甫这首诗“想象郑公孤危之状,如亲见,亦如亲历。说到离别之伤,死生之痛,从肺腑交情流露出来,几乎一字一泪(见《杜诗详注》)。”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用了“鸠杖”这一典故。“鸠杖”最早见于《后汉书·礼仪志》:“汉,民年七十者授玉杖,以鸠为饰,欲老人如鸣不噎也。”老人为何要授“鸠杖”呢?这也有个来历。据郦道元《水经注》载:“()高祖与项羽战,遁于薄中,鸠止鸣其上,追者以为无人,遂得脱。(汉高祖)既即位,作鸠杖以扶老。”《隋书·礼仪志》又载:“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以上,赐鸠杖黄帽。”这个典故对了解郑虔的生年很有帮助。三门石马《郑氏宗谱》记载郑虔生于长寿元年(692),杜甫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按此郑虔正是六十八岁,年近古稀,故杜甫用了“鸠杖”的典故。杜甫还在《八哀诗》中写道:“亲近唯几杖”,此说与三门石马、《广文祠实录》所说的“长寿元年”,正相吻合。

时隔不久,杜甫接到郑虔写自台州的来信,不禁悲喜交集:

郑老身仍窜,台州信始传。

为农山涧曲,卧病海云边。

世已弃儒素,人犹乞酒钱。

徒劳望牛斗,无计斫龙泉。

            ——《所思·得台州郑司户消息》

令杜甫感到欣慰的是与郑虔“分手一年久,天涯绝尺书”今日终于盼来了老友的来信。这种心情,大概也不亚于“家书抵万金”吧!但“为农山涧曲,卧病海云边”,又使杜甫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只能发出“徒劳望牛斗,无计斫龙泉”的长叹!

当时的台州,与先进的中原相比,应该说是相对比较落后的。郑虔初到台州,对这里感到一切都很陌生,甚至有点“不服水土”。结果,台州人对郑虔的“衣冠言动”也不大习惯,于是,郑虔自叹“著作无功千里窜,形骸违俗一州嫌”。可贵的是,郑虔并未就此而止步,而是以教化为己任。他认为:“天君子所过者化。今吾谪此,则教化之责,吾当任也(见《台州府志》)选民间弟子教之,大而婚姻丧葬之礼,小而升降揖让之仪。自此,民俗日淳,士风渐进焉。”(同上)广德二年(764),这位生涯坎坷、蹭蹬不遇的老画师、“台州文化教育的启蒙者”,终于客死他乡,长眠在临海大田白石金鸡山麓。

遗恨绵绵

郑虔卒未几,他的好友苏源明也饿死于长安。远在四川严武幕府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的杜甫闻讯后,无限悲痛,写下《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一诗以志哀:

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

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

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

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

白首中原上,清秋大海隅。

夜台当北斗。泉路东昊。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流恸嗟何及,衔冤有是夫。

道消诗发兴,心息酒为徒。

许与才虽薄,追随迹未拘。

班扬名甚盛,嵇阮逸相须。

会取君臣合,宁诠品命殊。

贤良不必展,廊庙偶然趋。

胜决风尘际,功安造化炉。

从容询旧学,惨澹秘《阴符》。

摆落嫌疑久,哀伤志力输。

俗依绵谷异,客对雪山孤。

童稚思诸子,交朋列友于。

情乖清酒送,望绝抚坟呼。

虐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

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

诗中“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是指杜甫在同一年内得到郑度和苏源明相继而卒的消息。“谷费殁潜天”,潜天即苏源明,因米贵而饿死。据《资治通鉴》卷223《唐纪》卷39载:

“自丧乱以来,汴水堙废。漕运者自江汉抵梁洋,遇险劳费。三月已酉(按:即广德二年三月初六)……时兵火之后,中外艰食。关中米斗千钱。百姓穗以给禁军,宫厨无兼时之积(胡三省注:宫厨所以奉上及宫中食膳)()晏乃疏浚汴水……自是每岁米数十万石以给关中。”

可以设想,连皇帝御厨亦“无兼时之积”,作为秘书少监的苏源明被饿死,也在情理之中。既然苏源明死于广德二年三月,那么郑虔所卒时间的下限当在正月或二月之间。这就是杜甫所说的“凶问一年俱”。

诗中“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关于疟疾,《艺苑雌黄》载有郑虔与杜甫的一段佚事:

郑广文妻病疟,子美令取予‘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一联诵之,不已;又令取‘虬髯似太宗,色映塞外青’一联诵之,不已;又令取‘子璋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一联诵之,则无不愈矣!

这件佚事很有趣,如果杜诗能治疟疾,他自己“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又作何种解释?疟疾是由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染的。据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记载,杜甫40岁时(751年秋)在长安就患上疟疾,经常复发。疟疾一般发病于夏秋两季,这首《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当作于广德二年夏秋之际。

那么,此诗又作于何地呢?“疮痍老蜀都。蜀都即成都。广德二年初春,杜甫携家往阆外,以便水路南下至渝州离蜀出峡。三月,忽闻好友严武第三次入蜀,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又举家重返成都。六月,严武荐杜甫任节度使署中参谋,授职检校工部员外郎。从此时至翌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都在成都,因而他称自己“疮痍老蜀都”。

前面谈到,郑虔所卒年限当在广德二年正月或二月之间。但并不是说郑虔就一定要卒于此时。在郑虔最后几年里,古今史志学者一般只谈他对台州的启蒙教化之功,都对他的卒年从未有过疑问。

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死后,杜甫又失依托。五月,他离开成都草堂,来到夔州。在此,杜甫又写下八首长诗,即《八哀诗》。悼念他所尊敬的八位人物一一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李、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其中悼念郑虔的《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作于大历元年(766)秋,这首长达72句、350字的长诗,可以说是郑虔的一篇评传。作者在《存殁口号》其二中,对郑虔博学多才、高尚品德给予高度评价,对他生不逢时,蹉跎一世的凄凉结局,也感到无限的悲伤: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诗人晚境凄凉,耳聋眼花,飘泊无定,加上好友相继谢世,更显得悲凉孤寂,形影相吊。“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九月》其四)往昔与苏、郑同醉豪歌的情景又仿佛重现在他的眼前:

“……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早岁与苏郑,痛饮情相亲。二公化为士,嗜酒不失真……”——《寄薛三郎中琚》

大历二年秋(767)九九重阳节,杜甫在夔州抱病登上江台,作《九日》诗五首。第三首又写到苏源明与郑虔:

“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野树 还倚,秋砧醒却闻。欢娱两冥漠,西北有孤云。”

这是杜甫与郑虔交往的22首诗中最后的一首,3年后,杜甫也与世长辞。上述诗也成了他怀念郑虔之绝响!从天宝十一年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到大历二年秋的《九日五首》其三的长达15年之久的22首诗中,既反映了两入患难相扶、风雨同舟的真挚友情,更主要的是深刻揭示了在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深遭摧残的悲命运!

郑虔,作为一名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远贬台州,这是他的悲剧。但“祸兮福所倚”,正因为他为台州的文化教育作出了贡献,因而台州人民对他也十分崇敬,广文祠、广文路就是后人对他的纪念。诚如《民国台州府志·弁言》所评述那样:“吾台设郡以来,官吏纷若茧丝,而郑虔独以司户著称。今郡城东有户曹巷,犹有庙在。是则贤吏虽多,而以官名地与台山同不朽者,独郑司户一人。信乎!官不在大,足以悔后世之高车驱马,而碌碌无闻者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天姥山考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