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刘禹锡司空见惯陋室铭 |
分类: 历史如烟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多年以后,五十多岁的刘禹锡调回洛阳担任主客郎中,集贤学士等官职,此时的诗人已经两鬓如霜,青春年华就在风雨飘零中黯然消逝。宦海沉浮几多载,刘禹锡却依然保持豪迈洒脱,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他说“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回到京城后,许多人都很钦慕刘禹锡,争相请他吃饭。其中,就有李坤,就是写《悯农》的那个诗人,当时李坤担任司空,(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刘禹锡刚回到京城,同朝为官,不好驳其面子,只得到李府赴约。
李坤精心准备了美酒佳肴,盛情款待,宴会还有歌姬舞女相伴,酒酣耳热,刘禹锡诗情浓烈,赋诗一首《赠李司空妓》》:鬟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前两句赞美歌姬之美,后两句则意味深长,说李司空你已经见惯了这种奢华场面,习以为常了,可是我这个久居江南的小刺史却非常不适应,以至于有断肠之痛。
此诗表明刘禹锡和李坤分明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境界格局大不同。李坤写出了悲天悯人的传世佳作,生活中却追求享乐,养尊处优。而在基层多年,明白民生之多艰的刘禹锡,才是真正关心体恤劳苦大众的那一个。
一场宴会,一首诗,使两个诗人地北天南,也让刘禹锡无意中创造了一个经典成语:司空见惯。意思是某些事经常见,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