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建安文学曹植三国 |
分类: 历史如烟 |
然而,曹植身上的诗人气质日渐突出。“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操也是诗人,但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所以,他考核接班人是按照未来君王的标准。曹植根本就不具备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素养,充其量算是玩政治的票友。夜闯司马门之后,他失去了父亲的信任,竟然不自知,不反省,不想办法弥补,反而破罐子破摔,更加我行我素。杨修之死,是父子俩感情的风水岭,诛杀曹植的智囊团团长,说明曹操对曹植不再抱希望,而曹植,亦心如死灰。
《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记载:“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军情如山,曹植居然深醉不醒,父亲赐予他的最后的希望曙光破灭了,维系君臣的最后一颗救命稻草也飘走了。曹操非常后悔,初衷把天才诗人当做君王培养,既让曹植内心痛苦万分,也无形中把他推向刀光剑影。
曹丕在刀光剑影中占绝对优势,他想拔掉曹植这颗眼中钉,但是关键时刻,被七步诗打动,心生恻隐。曹植被放生,也从此远离政治,颠沛流离。
不可否认,正是政治上的失意造就了曹植的文学建树,曹植后期的作品风格大变,其中,“杂诗”尤为特色,大多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内心无尽的悲愤。“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又名《感甄赋》),将其文学影响推向巅峰,《洛神赋》传说是他写给暗恋的嫂子甄宓的。甄宓死后,心机颇重的曹丕故意将甄妃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里面有甄宓珍藏的曹植的诗词,睹物思人,郁郁寡欢。途径洛水,曹植夜宿行舟,睡梦中仿佛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于是经典名作《感甄赋》问世,写下一段凄美无果的人神之恋,抒发着他对甄宓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表达了美好愿望幻灭的失落、伤心和苦闷。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历史的真伪无从考证,但是,后人依然愿意相信,相信这样唯美奇妙的爱情。
曹植的一生,是才华的一生,亦是孤独的一生,尘世中根本没有真正读懂他的人,生于王室,长在侯门,置身于风谲云诡的环境,却天真如故,不懂伪装,空有满腹才华,只与清风明月为伴,唯有爱与美酒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