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无犬女,这句话用到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家庭中就很贴切。林普晴是林家的次女,一件“啮血作书求援解围”事件让这个大家闺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亘古美名。
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林普晴知书达理,且聪慧果敢,胆识过人。她的丈夫是“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沈葆桢。这个女婿是林则徐给宝贝女儿选定的,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也就是说,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是林普晴的表哥,在中国古代,亲戚之间喜欢缔结姻缘,期望亲上加亲。沈葆桢曾经在林家生活过一段时间,得到舅父的教诲,沈葆桢胸怀大志,勤奋上进。1840年,沈葆桢20岁,林普晴19岁,两人成亲结为夫妇。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可林则徐更看重他的人品和学识,经过了长时间的认真考察,他为女儿觅得一支绩优股。
婚后的林普晴全心全力辅佐丈夫读书理事,道光二十七年,沈葆帧考取了进士,授编修之职,后升迁为监察御史,在此期间,沈葆桢曾经数次上书论兵事国事,得到咸丰皇帝的关注。
恰巧这 时,太平天国起义暴发,福建、江西一带战火纷飞,因为沈葆桢通晓兵道,被政府任命江西九江知府平息战乱。第二年,广信地区烽火连天,沈葆桢又临危受命,带着家眷前往广信赴任。广信即现在的上饶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辖区内有上饶、玉山、弋阳、贵溪、铅山、广丰、兴安七县府治。当时太平军己攻下金陵,准备扩大领地,广信是他们的攻击目标之一。
沈葆桢 一到任就着手扩大兵力抵御叛乱,当时财力兵力都很匮乏,他需要亲自到管辖内的各个县去募兵筹饷。一次,沈葆桢又去募捐,太平军乘机攻城,试图拿下上饶。城中没有主帅坐镇,又无人敢站出来指挥军队,所以民心惶惶,人人自危,许多官员甚至收拾了细软,携家眷仓惶逃出了城。形势岌岌可危,这时候有人劝林普晴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林普睛却临危不惧,表现出大义凛然之豪情,她说:丈夫不在,替夫君守城,自当誓死完成使命。又有人劝道:“夫人毕竟是女流之辈,如何指挥得了部队,何况城中兵力有限,太平军很快就会破城而入的。”林普晴态度非常坚决“ 决意与城同在”并指着院中的水井以示忠心:“倘若城破,这里就是我的安身之处。”
以往受父亲和丈夫的影响,林普晴对用兵之道也略知一二。尽管城外腥风血雨,她依然能从容行事,主持政务,处理文书判牍,并与将领们共商守城之策,她命令打开府库,拿出存粮犒赏将士们,还亲自率领城中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浴血奋战的军队送饭,将士们很受鼓舞,士气大振,拼命抵抗誓死守城。无奈城内兵力严重不足,不会坚持很久的,危急时刻,林普晴想到距上饶不远的玉山镇总兵饶廷选,他原是林则徐的旧部下,也是林家的福州老乡,何不请他帮忙,解燃眉之急。林普晴考虑再三,决心试一下,她咬破中指,用鲜血书写了一封求援信:贼众己陷贵溪,上饶危在旦夕,贼首纠众七万,百道进攻,氏夫葆桢,出城募兵,更赴河口筹饷,全城男妇数十万生命,存亡呼吸系于一线之间。将军营以三千众而解嘉兴之围,奇勇奇功,朝野倾服,今闻驻军玉山,近在咫尺氏噬血求援,长跽待命,生死人而肉白骨,是所望子将军者。
血书送出的同时,林普晴又下令守城将士沿着城墙的内侧抢挖一道身八尺,宽五尺的濠沟,以此对付擅长地下攻城的敌军。
玉山镇总兵饶廷选收到林普晴的求援血书之后,被这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深深感动,立即派出数千兵马,连夜增援广信。与此同时,沈葆桢也得到消息,率兵马日夜不停地回城救援。在林普晴的努力下,上饶得以解围,城池完好无损。
因为保城有功,沈葆桢晋升为道台。而女中豪杰林普晴呢,在此事件中,彰显出非同常人的思维智慧,从此扬名天下。曾国藩专奏入朝,奉旨在广信府建祠褒扬。林普晴辞世时,左宗棠撰挽联,肯定她忠孝双全的一生:“家能孝,国能忠,一生大节昭昭,挽狂澜于既倒;来何因,去何果,千古元精耿耿,抱明月而长终。”
忠孝双全,照耀中华,巾帼不让须眉,自有光辉标史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