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是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他问鼎周室、邲之战大败晋国称霸,开创了楚国最鼎盛的时代,使楚国强大的同时,也为华夏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不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而且胸怀宽广,气量宏大,为后世称赞。
楚庄王最初即位时,没有像别的领导一样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故意以昏君示人,荒诞无稽,沉迷酒色,三年不问国事,甚至还出台了谁劝谏就赐死的命令。殊不知这是楚庄王韬光养晦呢,因为刚上台,根基不稳,当时楚国的政权掌握在令尹斗越椒手中,大臣们态度都不明朗,楚庄王不敢妄动,他只能暗中观察朝野动态,也是为了麻痹周边国家,让敌对势力放松警惕,俗话说,好饭不怕晚,他在静待时机。
当时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看到君主如此昏庸,就为江山社稷深深的担忧,他去见楚庄王,语带双关的说:“有人让我猜个谜语,我猜不着。大王聪明,请您猜猜吧。”楚庄王说:“说来听听。”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寓意,于是他巧妙的回答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即“此非凡鸟。鸟三载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伍举探出了君王的底牌,高兴而返。
之后,楚庄王设计引蛇出洞,摧毁了斗越椒及其党羽的势力,回到郢都后,他宴请群臣,同贺铲除奸妄,并邀后宫妃嫔们出来一起参加宴会助兴。“孤六年未闻酒味,未聆鼓声。今叛乱已平,四境安宁,今破例设‘太平宴',众文武可尽情饮之!”席间鼓乐起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一派祥和。宴会持续到晚上都没结束,烛光晚餐继续进行。期间,兴奋的庄王命令自己的宠姬许玉姬给在座的大臣们一一敬酒,表示谢意。
就在许玉姬敬酒时,恰巧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烛火都熄灭了。屋内顿时一片漆黑。黑暗中,许玉姬突然感觉有人对她动手动脚,她惊吓不已,奋力挣脱,慌乱中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受了委屈的许玉姬赶紧跑到楚庄王身边,告诉大王刚才遭遇了咸猪手,说自己扯下了那人的缨带,等一会儿点上烛火,看看谁的帽子上没有缨带,就确定谁是无礼者,并希望大王治罪,给自己一个交代。
没想到,此时的楚庄王却做了一件让许玉姬意料之外的事情,他下令先不要点烛火,对群臣说,“今天高兴,为了活跃气氛,特允许大家都摘去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众人觉得莫名其妙,按照大王的命令,纷纷摘去了帽缨。烛火点上了,大家继续饮酒欢乐,宴罢尽兴而归,无疑,这是一个开心派对,君臣们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夜晚。
许玉姬当然不高兴了,之后她问楚庄王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不替自己找出非礼之人。楚庄王解释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庆贺胜利,所谓狂欢尽兴,也是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何况你那么美,一个男人对你情不自禁也是情理之中,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也恶化了君臣关系。”许玉姬明白了楚庄王的用意,表示理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
后来,在楚国讨伐郑国的战争中,一名叫唐狡的将士表现非常勇猛,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庄王召见了唐狡,要用厚禄奖赏他。唐狡却拒绝说:“大王之前已经恩赐与我了,今日是报效大王的,不敢再领赏了。”庄王很奇怪,问他:“咱们尚未谋面,何来赏乎?”唐狡回答:“那次绝缨会上,拉美人袖,骚扰王妃的就是我,蒙君不杀之恩,特舍命相报。”庄王感慨道:“当时若治罪,能得效死乎?”然后给唐狡记下头功,准备打下郑国后,重用于他。消息一经传出,众臣将都很钦佩庄王的英明和气度。
有诗歌赞楚庄王: 暗中牵袂醉中情, 玉手如风已绝缨。 尽说君王江海量, 畜鱼水忌十分清。 曹植的《求自试表》写“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唐·陈子昂 《座右铭》“秦穆饮盗马, 楚客报绝缨”。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钱起》“况宾无绝缨之嫌,主无投辖之困”,都提到了这个著名的典故。后人也多次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传唱。
君则敬,臣则忠。楚庄王用海一样的胸怀赢得了臣民的爱戴,也赢得了天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