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文化改良胡适章士钊合照原创 |
分类: 历史如烟 |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可是,胡适和章士钊之间,却因为彼此“相轻”而延伸出一段耐人寻味的的趣事。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胡适率先提倡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胡适早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曾表示文言文是一种半死的语言,而白话文是一种灵活的语言,鼓励文人写作用这种新的形式表达。当时他的提议受到中国留学生的强烈反对,即使亲密的好友也不赞同他的想法,他们认为,文言文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人惯用的书面语言,已经是文人身份的象征了;白话文则是普通老百姓使用的粗鄙口语,“下里巴人”的日常语言,怎能上台面呢?于是,一场激进和保守的博弈针锋相对的开始了。
据说,当时支持胡适的只有好友陈衡哲一人,她是中国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培养了吕碧城、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丁玲、谢婉莹、林徽因等众多民国才女,被誉为“才女之母”。“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身怪可怜。”这是胡适的第一首白话诗,意为写情感,但也能充分说明当时胡适的心境,新文化改良之初,胡适孤军作战,寂寞无援。
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留学生尚且如此,国内的守旧势力可想而知了。章士钊就是国内保守主义的代表,虽然他也曾留学日本,英国,精通日语,英语,但他骨子里更倾向于尊孔读经,维护传统文化。章士钊在日本留学时创办了《甲寅》月刊,胡适是这本杂志的投稿作者,两人虽未谋面,却因为对彼此文采的欣赏,书信往来,惺惺相惜,建立了友谊。回国后胡适到北大教书,开始大力倡导新文化改良运动。章士钊回国后在上海教书。最初的二人各自忙着,相安无事。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胡适率先提倡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胡适早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就曾表示文言文是一种半死的语言,而白话文是一种灵活的语言,鼓励文人写作用这种新的形式表达。当时他的提议受到中国留学生的强烈反对,即使亲密的好友也不赞同他的想法,他们认为,文言文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人惯用的书面语言,已经是文人身份的象征了;白话文则是普通老百姓使用的粗鄙口语,“下里巴人”的日常语言,怎能上台面呢?于是,一场激进和保守的博弈针锋相对的开始了。
据说,当时支持胡适的只有好友陈衡哲一人,她是中国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培养了吕碧城、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丁玲、谢婉莹、林徽因等众多民国才女,被誉为“才女之母”。“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身怪可怜。”这是胡适的第一首白话诗,意为写情感,但也能充分说明当时胡适的心境,新文化改良之初,胡适孤军作战,寂寞无援。
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留学生尚且如此,国内的守旧势力可想而知了。章士钊就是国内保守主义的代表,虽然他也曾留学日本,英国,精通日语,英语,但他骨子里更倾向于尊孔读经,维护传统文化。章士钊在日本留学时创办了《甲寅》月刊,胡适是这本杂志的投稿作者,两人虽未谋面,却因为对彼此文采的欣赏,书信往来,惺惺相惜,建立了友谊。回国后胡适到北大教书,开始大力倡导新文化改良运动。章士钊回国后在上海教书。最初的二人各自忙着,相安无事。
后来,章士钊担任了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他恢复了《甲寅》杂志,提倡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欧化"。期间,还在《甲寅》撰文《评新文化运动》,文章公然反对白话文,“陷青年于大阱,颓国本于无形”。此文一发表,引起新文学界的强烈反对,鲁迅、郁达夫、成仿吾等纷纷著文反驳。当时的胡适正在外地养病,从一位友人处看到了这篇言辞激烈的文章。胡适表现的反而淡定自若,他认为章士钊的逻辑与文笔,以及为文时所表现的鲜明个性,都是令人称道的。作为文友,胡适对年长他10岁的章士钊十分的尊敬,并没有因此与章士钊有任何的辩驳。从这件事情,足以彰显出胡适心胸豁达,非常有涵养的君子风骨。
巧合的是,一次胡适和章士钊不约而同的来到撷英番菜馆吃饭。见面后,章士钊被胡适的大度量打动,觉得自己之前的作法确实有点过分了,于是也表现出文人的谦卑气度,饭后他主动提出两人合影,并在照片上题诗留念。
巧合的是,一次胡适和章士钊不约而同的来到撷英番菜馆吃饭。见面后,章士钊被胡适的大度量打动,觉得自己之前的作法确实有点过分了,于是也表现出文人的谦卑气度,饭后他主动提出两人合影,并在照片上题诗留念。
当时,章士钊特意在背面题写了一首白话诗示好:“你姓胡,我姓章,你讲甚么新文学,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你不攻来我不驳,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将来三五十年后,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哈哈,我写白话歪词送把你,总算是老章投了降。”胡适则回赠旧体诗“但开风气不为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相鄙。”表示两人在学术观点与思想观念上有分歧,但依然是朋友。
一张特殊的合照,见证了新旧文学之争时期,两个顶级文人间的风雅趣事,他们的题诗,彼此打趣,彼此尊重,但又委婉含蓄,文人之间那种微妙不可言的复杂关系,真的是意味深长,令人揣测。这段往事,后来也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张泛黄的旧照片,2013年在北京传是国际拍卖公司以69万元的价格落槌,又于嘉德2015秋季拍卖会全国巡展上海站亮相。
一张特殊的合照,见证了新旧文学之争时期,两个顶级文人间的风雅趣事,他们的题诗,彼此打趣,彼此尊重,但又委婉含蓄,文人之间那种微妙不可言的复杂关系,真的是意味深长,令人揣测。这段往事,后来也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张泛黄的旧照片,2013年在北京传是国际拍卖公司以69万元的价格落槌,又于嘉德2015秋季拍卖会全国巡展上海站亮相。
其实,作为那个时代的旁证,这张珍贵的照片揭示出来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影响,都远远高于它的商业价值。
前一篇:七绝 十渡春风
后一篇:朋友圈的负能量,只要你过得没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