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林海音城南旧事如烟往事台湾作家清秋原创 |
分类: 如烟往事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热播,台湾女作家林海音蜚声华人文坛。
林海音和秦怡长得很相似,端庄美丽,丰腴白皙,福气溢满,朋友们喜欢用“南海观音”形容她,“天然妙目,正大仙容”。余光中说“...美女形形色色,有的美得妖娆,令人不安;海音却是美得有福相的一种。”她的一生也堪称圆满,著作丰富,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在台湾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都尊称她为林先生。1918年出生的林海音,1951年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之前只是写过一些零碎的杂文和散文。她说自己是在冰心的影响下开始创作的。她就像一个会讲故事爱聊天的邻家女子,身上没有那个年代的才女所具备的冰清玉洁,孤傲小资,书卷,贵族等气质,她用朴素,淡雅,自然的文笔书写着尘世苍凉,人生悲欢,她行文大气,全然没有小女子的悲悲切切,顾影自怜,也没有太多的修辞和粉饰,但你会不自觉地被她质朴细腻的情思感染,陪她用心体味人间冷暖,世事无常,或窃喜,或啜泣,或轻叹,从中感受到的却是星空一样的辽阔和深邃,心底会生出冬日暖阳般的烟火气息,这就是林海音文字的独特魅力。
作为编辑,林海音有着无私宽广的胸怀。1951年林海音开始担任《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为名家撰稿的同时,提携挖掘了许多新人,没有她,就没有台湾本土作家林怀民、黄春明、钟理和,她还积极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钟肇政、文心等重新著作出书。离开联合副刊后,她成立纯文学出版社,创办《纯文学杂志》,“纯文学”提倡不含政治及商业目的地创作文学,这种坚贞的信念在任何年代都是弥足珍贵的。林海音亲切祥和,热情豪爽,不喜做作,她的家是当时台湾文人雅士向往之所,是台北最具有人情味的地方,余光中回忆说“每次从香港回台,我几乎都会去夏府做客。众多文友久别重聚,气氛总是热烈的,无论是餐前纵谈或者是席上大嚼,那感觉真是宾至如归,不拘形骸到喧宾夺主。女主人浑然天成的音色,流利而且透彻的话语,水珠滚荷叶一般畅快圆满,为一屋的笑语定调,使众客共享耳福。......跟海音来往,不用迂回;跟她交谈,也无须客套。”
这位台湾皇后级别的作家,生活中却是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她深爱并且享受着人间烟火,上街买菜,美食烹煮,相夫教子,纯良敦厚,恪守女人的职责。林海音和丈夫夏承楹相伴60多年,同心一志,共创事业,恩爱一生、相守到老,朋友称他们为“婚姻中的稀有动物”。
童年和故乡是作家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也是最朴素平凡,真切无瑕的情怀,《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此书包含了她深深的的思乡之情。1921年,林海音的父亲不能忍受日据时代的台湾统治,携全家迁居北京。北京,是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在这里,她成长,求学,丧父,恋爱,生子,在这里,刻下了她早年生活的点滴印记。1948年,时局动荡,她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台湾。从此,京华烟云,依稀故园,两地的对望,隔海的惦念,化为了魂牵梦萦的思量。
1960年她创作了《城南旧事》,纪念她的北京童年,她的似水年华,书写她的眷恋怀旧之情。其中展示了老北京的诸多风土民俗,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通过孩子的稚嫩双眼,观看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小说触及到社会黑暗,人性缺陷,但是都不直观地批判,而是用超逸的文字,细雨润无声地融入到故事中,让读者在体味人间苦涩,淡淡酸楚之后还能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热忱,即使小人物和悲情人物也能呈现出苍穹般的宽阔胸怀,由此体现了文学的最大魅力。
前一篇:一梦千寻
后一篇:谈情说爱先要精神上的门当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