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沈从文边城张兆和胡适徐志摩 |
分类: 如烟往事 |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如缓缓流过心灵的溪水,语言朴素,灵动温婉,他从来不用浓妆淡抹的词语,读来却清新秀丽,优美亲切,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油然而生。小说《边城》《长河》是他的代表作,著有散文集《《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由于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作为一位重要的作家,名人,沈从文先生身上透露出来的任何一点信息,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沈先生和夫人张兆和的爱情故事,至今都是世间美谈,拂去岁月的尘埃,轻轻翻看一摞化云化雨的美好情书,回忆一段风花雪月的师生之恋。
沈从文生于1902年湖南凤凰县,景色优美,绿水缠绕的家乡孕育了大师聪慧的生命,滋润了他沉静如水的性情,也培养了他特殊的审美意识,所有这些,都转化成他作品中优美的意境。1924年,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逐渐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坛新星。1929年,徐志摩把沈从文推荐给“中国公学”的校长胡适。“中国公学”建于1906年,位于上海,是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1929年9月,新学期开始了,沈从文即将走上讲台,当时校方为他安排的是大学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为此,沈从文做了充分的准备。当天有很多学生都慕名来听他的课,教室里挤得满满的,其中就有一位刚升入大一的女孩张兆和,她是英语系的学生。
沈从文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一张张好奇而又生动的脸庞,顿时紧张起来,大脑一片空白,原来准备好的开课台词忘得干干净净。过了一会儿,沈从文还是没想出说什么,呆呆地看着下面,他的紧张情绪也影响到同学们,大家都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老师的开场白。这时的张兆和比沈从文还紧张,低着头,不敢看台上老师。不知道过了多久,沈从文才说:“来了这么多人,我都要哭了!”张兆和心想:“大概只是一个会写小说的人吧!”沈从文的第一次开课虽然不精彩,但是随着慢慢地适应,他的优势逐渐发挥了出来,渊博的知识,非凡的文采,赢得了更多的粉丝,同学们开始喜欢上这个带着金丝眼镜,爱穿灰色长衫的年轻的新老师。张兆和常常来旁听沈从文的课,沈从文爱上了这个清秀可爱,聪明单纯的女孩子。
张兆和生于1910年,是名门闺秀。父亲是蔡元培先生的好友,张家有四个女儿,个个聪明才情,当时家族里还办了一本杂志《水》,用以发表姐妹们的作品。张兆和排行老三。她的二姐就是语言学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的妻子张允和。喜欢上张兆和之后,内敛的沈从文没有表白,他很用心地写了第一封情书,寄了出去。当时在大学里,男女生谈恋爱都是鸿雁传书。可是,过了几天,女孩没有反应。执着的沈从文从此开始了他的情书攻势,一封又一封,每一封情书都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学作品。半年时间,沈从文就写了几百封情书,可惜当时逢乱世,这些佳作没有广为流传,只在《文艺月刊》的《废邮存底》中保留了下来。
张兆和始终没有给沈从文明确的回答,这让沈从文深深的烦恼。1930年,胡适辞去了校长职务,沈从文也要离开,此时,徐志摩劝他:如果你痛苦,可以走开。
1931年,沈从文到青岛大学任教,情书还是一直写,一直寄。在一封长达六页的信中,沈从文倾诉说:“……我害怕我的不能节制的唠叨,以及别人的蜚语,会损害你的心境和平,........也仍然是我爱你,极力求这爱成为善意的设计。若果你觉得我这话是真实,我离开这里虽是痛苦,也学到要去快乐了。你不要向我道歉,也不必有所负疚,因为若果你觉得这是要你道歉的事,我爱你而你不爱我,影响到一切,那恐怕在你死去或我死去以前,你这道歉的一笔债是永远记在账上的。在人事上别的可以博爱,而爱情上自私或许可以存在。不要说现在不懂爱,你才不爱我,也不要我爱,就是懂了爱的将来,你也还应当去爱你那所需要的……才算是你尽了做人的权利。我现在是打算到你将来也不会要我爱的,不过这并不动摇我对你的倾心,所以我还是因这点点片面的倾心,去活着下来,且为着记到世界上有我永远倾心的人,我一定要努力切实做个人的。”从这封真诚肺腑的信中,可以看出沈从文的淳朴和豁达。
正是这封情书打动了张兆和,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看了他这信,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妆点的,我总像是我自己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中的难过。但他这不顾一切的爱,却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我离开这世界以前,在我心灵有一天知觉的时候,我总会记着,记着这世上有一个人,他为了我把生活的均衡失去,他为了我,舍弃了安定的生活而去在伤心中刻苦自己。
张兆和默许了沈从文的追求。1932年7月,张兆和毕业回到苏州。沈从文决定去看望她,并找机会提亲。这天,苏州九如巷三号的张公馆,张家二小姐张允和接待了不善言辞的沈从文,当时张兆和正好去图书馆,没有在家。沈从文落寞的回到旅馆,刚坐下,张兆和就来了。原来是她回家后,二姐告诉了她旅馆地址,并催她来找沈从文。二姐是支持这段姻缘的,只等父母的意见了,可是腼腆的沈从文没有当面和张家父亲提亲。沈从文对张兆和说:“如果父亲同意,就请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一周后,沈从文回到青岛,写信给二姐允和,求她替自己向张家父亲说明。张兆和的父亲思想开明,通情达理,对于女儿的婚事,他是不会干涉的。得到父亲的允许,张兆和非常高兴,她给沈从文发去了电报:乡下人,来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的中央公园举行了婚礼。一段美好的师生之恋有了完美的结局,情书,体现着作家对恋人长达三年多的执着,更是他们浪漫爱情的见证。当今浮躁的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人都追求效益,利益,谁还有耐心在爱情上费心思呢,和便当一样,爱情也成为了快餐,被饮食男女快速消费,处处是廉价的所谓爱。那些雪花一样片片飘落的精美情书,弥足珍贵,那份经历了岁月醇香的唯美爱情,再也不会历史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