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论】当代农村的人物画廊——读《讲述100个乡巴佬的故事》(刘庆林)
(2023-02-07 15:49:11)
标签:
历史情感时评文化娱乐 |
【原创评论】当代农村的人物画廊——读《讲述100个乡巴佬的故事》(刘庆林)
刘庆林
乡情如一杯醇厚的老窖,使我沉醉回味;乡音似悦耳的丝竹管弦,常在我梦里回旋。故乡就像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永远镶嵌在我的心扉,令我经常想起屋前的小桥流水,屋后的灿烂桃花,湖中接天的莲叶,原野金色的稻浪。乡亲们迎着朝阳而作,披着余晖而归的画面,定格在我的眼前;原野上粗犷的花鼓戏旋律,时时回旋在耳边。夜宿阿尔卑斯山上的小木屋里,我依稀听到了故乡的歌唱;在大西洋的涛声中,我看到了仙桃奔腾的身影。在远离故土的悠悠岁月里,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情,总令我魂牵梦绕,归思难忘。
我得感谢阳斌、阳文兄弟俩,他们二十多年来,孜孜以求,写农村事,颂农村人,为自己的老家——柳李村的父老乡亲立传,结集出版了《讲述100个乡巴佬的故事》,把故乡的人和事“搬”到了我的面前,使我备感亲切。翻开此书,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向我走来:涂平香、万飞国、杆司令、老干、金老大、九妹、红哥、巧巧、李腊芝、石头哥、常武叔、老姑婆、糊锅粑、出头鸟、犟老表、黑皮、二秋、余麻子等等,他们各自向我诉说着喜怒哀乐,讲述改革如何使他们走出了贫困的泥沼,步入了建设小康的康庄大道。作者擅用白描手法,几笔勾勒,一个人物就呼之欲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些人没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赫赫伟业,平凡得如堤畔的青草,在“割尾巴”的岁月里任人践踏,然而一到春天,就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正是他们,传承着我们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顶着5000年的风风雨雨,将历史的巨轮托举到了今天。这些曾经被人称为“群氓”的“乡巴佬”,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但他们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善良、质朴、坚韧、顽强。这些人格基因代代相传,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屡屡从艰难中崛起,在飞焰中涅槃的根本动因。
当改革的春风刚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当不少文学作品迅速走向商品化、市俗化的时候,我们的两位年轻作者却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农村,关注着“乡巴佬”的命运。他们发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分配观念、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那些习惯于祖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乡亲们幡然醒悟:原来外面还有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在经历了蝉蜕般的的裂变之后,他们逐步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角色转换,重新定位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于是,世代养鸭的涂平香弃鸭从商,开起了铁匠铺;在“人”字形草棚里出生的万飞国,烫了个“大波浪”鬈发,办起了养鸡场;憨人杆司令在“过去”的年月,只能在禾场上赶赶麻雀,一天挣三分工。1982年,他承包了24亩边远田,种上了西瓜,一年净增5000元。这对当时的农村来说,可是个天文数字啊;“长不像鳝鱼,短不像泥鳅”的石头哥,居然进城开起了商店,发家后,成了市个体协会位列第五的副主席;面如锅底、讨不上老婆的糊锅粑,大展拳脚,多管齐下,没几年,就盖上了瓦房,还娶了个花儿般的姑娘。改革不仅给乡巴佬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实惠,而且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巨变。思想保守的金老大,竟容忍大学毕业的儿子带回新娘,不请客,不收礼,在门前的禾场上举行婚礼,当《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在村子上空飞扬的时候,全场的年轻人伴着一对新人翩翩起舞。九妹原来是个羞涩的姑娘,丰富的影视节目开阔了她的眼界。夏天,她带着小姐妹们在通州河游泳,全村的小伙们都看得面红耳热;农闲时,她提着小型收录机在村头开舞会,把四乡八里闹得沸沸扬扬。这些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活的小人物,大多融入了社会变革的湍流。改革给他们提供的“支点”,成了他们“撬动地球”的最好杠杆。
阳斌、阳文笔墨酣畅地为我们展示了故乡急剧变革的一幅幅壮丽图景,宛如当代农村的《清明上河图》一样令人沉醉。没有绿叶对根那样的浓情蜜意,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潜心体悟,是难以将这个“乡巴佬”群体刻划得如此栩栩如生的。这部充满乡土味的散文集的出版,为时下浮躁的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促人思考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文学究竟应该如何直面人生,面对社会?
(2008、10、24;已刊湖北日报第11版;刘庆林,湖北仙桃人。湖北日报高级记者,知名作家。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著有散文集《昨天已经古老》、《平沙落雁》、《湖畔说梦》、《思痕屐齿录》等,纪实文学《倾斜的年轮》,传记文学《汉剧牡丹陈伯华》(合作),主编《湖北日报》创刊50周年副刊作品选萃《时代的浪花》等。1996年获首届湖北新闻名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