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大班幼儿一日常规建设与良好习惯的培养

(2013-01-28 19:06:54)
分类: 学期论文

    现在常常听到小学生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不会管理自己的东西,书本和学习用具常常丢失。曾经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一年要买好多橡皮擦,买了就丢!”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学习用品乱成一团,更糟的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常常需要家长帮助他询问其他同学。小学生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作为大班的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因此我们重点培养孩子初步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一)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幼儿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幼儿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幼儿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有利于幼儿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引导幼儿自我管理首先要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

1、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教育。

   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这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自我管理中很关键的一步。例如开展“自己的事自己做”、“我是妈妈的好帮手”、“小小值日生”“环保小卫士”“擦洗桌椅”等活动,举行“叠被子比赛”“穿衣服”“整理书包”等各类小竞赛,激发幼儿兴趣,强化意识。

2、调动幼儿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一般说来,孩子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设立了“评比栏”“每周之星”,结合家园共育,每周评选出两位在家在园自理能力强的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并为其他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不仅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巩固了幼儿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管理中,幼儿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学会遵守的规则是从成人那里接受来的,规则也是成人交给他们的,致使他们逐渐形成依赖性强,责任意识薄弱等不良品质。

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幼儿了解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清楚地知道每个环节应该做些什么事;经过讨论孩子自己制定出活动的规则,如:确立课间活动规则时,首先让幼儿讨论:课间活动时可以做些什么?经过启发、引导,幼儿自己确定出课间活动的规则。比如:应该先上厕所、然后洗手吃完点心;再自主地选择图书、玩具等进行活动。又如讨论如何避免将椅子排放在走廊时拥护的现象,幼儿确定了第一张椅子摆放的位置,以及接下来应该逐个迅速排放好的方法等,教育幼儿在实施自己制定的规则时,教师还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不合理的现象,及时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

(三)拓宽经验传递的渠道,引发幼儿建构自我管理经验。

1、通过照片、录像帮助幼儿进行行为反思

   教师把每一环节活动拍成照片和录象片段,和幼儿一起边看边讨论,帮助幼儿把每个环节的名称和实际活动联系起来,并分析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否适当,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如开展《噪音与乐音》的活动中,我将幼儿喧哗嘈杂的声音和场景录制下来,让幼儿听,孩子们都捂着耳朵表示反感,接下来我告诉幼儿这就是我们发出的声音时,孩子们都很惊讶,纷纷说出了如何让我们活动时声音不再刺耳的方法。采用这样的自我反思的方式,幼儿能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掌握活动的规则,这是自我管理的良好开端。

2、以图谱绘画强化幼儿活动规则

   这主要包括和幼儿一起绘画、剪贴一日生活指定图。强化各个活动环节的规则等等。孩子在绘制的过程中,通过眼看、耳听、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完整深刻地感知理解并掌握活动规则,然后在实践中迁移已有经验,实施自我管理。如:在我们的睡室绘制了一张“静”字的标志,表示进入睡觉后就要静悄悄了;在盥洗室的墙壁上张贴小鱼哭了的图片,时刻提醒幼儿要节约用水。

(四)家园合作共育,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开展班级工作的同时我们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注意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

1、父母在行为上做出表率。

   首先让家长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因此要先进行自我检视: 自己的生活习惯中有无收拾的习惯?如看完报纸、杂志顺手就往旁一扔,丢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后就叠好、放好?衣物、鞋袜是否也是走到哪、脱到哪、丢到哪?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不易学到好的习惯。所以,父母应在行为上做出表率,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例如房间应当整洁有序、美观、卫生,各种物品都有固定放置的地方,使用过后要整理物品,物归原处。这样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让家长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东西放回原处、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较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可惜孩子在园的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有些规定,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心理的作用,规定往往难以执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我们要家长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收拾图书玩具、整理床铺等。耐心引导幼儿逐渐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特别是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

只有幼儿园、家庭密切配合,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使我们的孩子顺利的融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