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霍山民俗(六)

(2013-08-06 17:56:33)
标签:

杂谈

霍山民俗(六)

霍山县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0.1%,所以这里主要说的是汉族的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本县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0.1%,所以这里主要说的是汉族的丧葬习俗。

过去,人的平均寿命低,到花甲(60岁)就算高龄。霍山尚土葬,所以,一般在四十多岁就开始准备棺材。棺材也称寿器。请木匠做棺材称作“格材”。棺材用杉木,质地轻而且经得烂,本地其他木料不可用。棺材上下两边各二根木头的称八格,也叫八料或八圆,是最好的,依次是十格、十二格、十四格、十六格,超过十六根木头叫“一把筷子”,一般不为人用。格材的木匠不能急,中间可以干干别的,时间拖长一些好。老木匠能根据木屑的飞向,判断所格棺材将来会是什么样人睡,时间是早是迟,当然这里含有迷信色彩。

格好棺材,开始准备老衣、老鞋,老衣老鞋象戏剧服装,男的如老生,女的似老旦,唯鞋是软底。老衣包括五件上衣三条裤子,俗称“五领三腰”,都是黑色。老帽,老鞋也是黑色,唯鞋底是白色加七个黑布圆点,前四后三,当作鞋钉。

老人临终时,子女要在跟前,叫“送老”或“送终”。不在跟前,即没有送到老,被视作憾事,本县人把养老送终看作子女的天职。老人断气时,要放鞭炮,有送行的意思,也有告知亲邻的意思;烧纸钱,或烧纸做的褡裢,老人年龄在花甲以上,还要烧轿、马。褡裢是过去装银钱等物的一种口袋,两头缝实,中间开一条直缝,行路时搭在肩上。轿、马也是纸做的,轿给亡人乘,马给仆人骑,烧之前要用孝子的中指血给纸人纸马点光,这些都由道士来做。接下来,给亡人抹澡,前三把,后三把。穿老衣、老鞋、戴老帽,停尸板上,头枕升子,意为升天。尸僵入棺,棺内垫石灰,棺盖不盖严,用草纸略略垫起。穿老衣要把扣子去掉,用白绵线系腰,一岁一根,一些地方还有孝子将老衣焐热的习俗。穿老鞋要将鞋底剁断。棺柩停在堂屋正中,架于条凳上,柩下点桐油灯,叫“长明灯”。也有同时放磨子的,因磨齿为八方,与八卦相仿,借以辟邪。棺柩大头朝上,小头一方设灵堂。有些姓氏习惯大头朝下,霍山两种风俗并存。用白布或长籖将棺柩与灵堂隔开。设亡者灵位(后来放照片)。灵位用红纸写“新故先孝(母则为妣)某公某某(母则为某老儒人)之灵位”,其右用缘纸写黑白二无常勾魂鬼“冥府差来无常二大使者之神位”。两个牌位前放两碗米饭,用筷子插上三个鸡蛋,一碗一个一碗两个,称作“倒头蛋”,饭前放粉丝、豆腐、肉三碗菜,三杯酒,还有香、烛。出殡时,有人抢吃倒头蛋,据说吃了胆大。方桌下放一瓦盆,在瓦盆里烧纸钱,称作“老盆”,子孙轮流跪着烧纸。与此同时,请人报丧,口头向亲友报告死亡时间、出殡时间,亲友们筹备吊丧。绅宦人家用表报通知亲友,并在大门外贴门状。

扶棺号哭,叫哭丧,也叫号丧。号丧者为妻、女、媳以及其他晚辈女子。如果死者德高望重,邻居妇女也来号哭。整日号丧体力难支,所以一般是吊丧的来了号一阵,走了则休息一会。号丧者用哭腔数说亡者生前的好处。声调抑扬顿挫,有真哭,也有假哭,只要表达哀悼的意思,但不号会被人指责。号丧者与孝子孝孙们围棺而坐,有吊唁的来,女的号丧,男的听司仪口令,行跪拜礼。

从入棺开始,殓棺成服,孝子孝孙开始戴孝,包括女的。同辈和长辈不戴孝。戴孝是头顶白布,俗称头布子,漫水河地区叫头幅儿。头布分等级,孝子(包括媳、女、婿,下同)5尺,孙、侄3尺,其余1尺,也有地方分别是6尺、5尺、1尺多的,奢华一些。重孙即第四代戴红布。鞋子上也要蒙白布,孝子蒙全鞋,孙、侄到鞋腰,其余仅蒙鞋尖,重孙不蒙。凡来客都给1尺孝布,戴不戴均可。还有孝子将麻披在身上,叫“披麻戴孝”。“文革”时兴戴黑袖章,不论辈分等级,表示哀思而已。头布子戴到棺柩上山为止,鞋上白布满月除去。未满月,孝子是热孝在身,忌讳到别人家去,不能茹荤,不能饮酒、耍笑,不能有男女之事。

孝子孝孙要守灵,一天24小时不间断。白天接待来吊唁的客人,晚上“坐夜”。整个丧事由善于料理事务的族人或方上有威望的人主持。守灵期间,杀猪打豆腐,安排酒食,请道士念经做道场。亲戚邻里都来帮忙,即使平时有扞格,此时也不计较。

亡人断气时算一天,共在家放三天,第三天早上要出殡。吊唁主要在第二天,大户人家也有放五天,甚至七天的,吊唁的则不慌不忙了。吊唁也称吊孝。吊孝的客人来了要放鞭炮迎接,唢呐锣鼓齐鸣。客人在灵前行跪拜礼或鞠躬礼,司仪喊“孝子谢”、“孝孙谢”、“孝重孙谢”,孝子孝孙分别磕头致谢。至亲吊唁,特别是姻亲,要用三牲礼、轴子,有条件的还带一套锣鼓、唢呐。上三牲是大礼,别人想送也可以。一般吊唁送轴子、山纸、鞭炮,或直接给钱。主家设帐房,将客人的礼物和现金登记入册,以备日后还人情时参考,三牲是猪头、鱼、鸡三样,鸡的两翅和尾部留一点毛不捋尽。轴子也叫孝幛、挽幛,一块白布,一端拴上棍子,吊在竹竿上,竹竿顶端留几疋桠子。用白纸或绿纸竖写“音容宛在”或“驾鹤仙游”、“奠”之类,贴在布上,上款“某某人千古”,下款“某某人敬挽”。后来挽幛多用丝绸被面,花红柳绿也无所谓。

来吊唁的客人,丧家要以酒食相待。亡者年龄若在花甲以上,正常死亡的,吊唁的人往往将吃饭的碗带回家给小孩用,民间认为这种碗能折灾,把它叫作“折灾碗”。改革开后放,年龄达到八九十岁以上的,丧家则买一些带寿字的碗送给吊唁者。

请道士做法事,称作“做斋(所以俗语把吊唁叫作“吃斋粑”)。不论贫富,都是要做的。穷人家做简单的,请道士念念经,或者“观灯”。有钱人家做复杂些的,象“追戬”、“欸榇”之类。欸榇是孝子捧着灵牌,跪地膝行,道士转圈。道士一手执笏板,一手摇铃,口中念经,迈方步绕棺而行。还有一种叫“欸塔”,在团簸中间放一纸扎的塔,塔四周放祭品,孝子等膝行,随道士绕团簸转圈。道士使用的工具主要两类,一类是画像,道教祖师神像,十殿阎罗像(或牌位),阴曹地府各种情况的画像;另一类是响器:小钹、小锣、摇铃、木鱼。其他还有笏板等。

道士除了做法事,还要根据亡者生卒时辰算出眼光落在某处,如落在磨上,则治丧期间不能动磨子。还算出回煞的时间,所谓“回煞”,即死者灵魂回家看看,家里要点上蜡烛,烧香,摆饭菜酒茶,以作招待,该时间里人不要走动。

出殡俗称出棺、出材。出殡前道士进行堂祭,揭开棺材盖让亲人瞻仰遗容,亲人们痛哭流涕,哀声一片。后辈中男的跪在地上,高声招呼死者走好,不要怕。随即掩殓,用桐油拌石灰涂满棺材口,盖棺钉封。撤除灵堂,摔老盆,架龙杠,抬棺出门,锣鼓鞭炮齐鸣。后面有人拿大扫把将家里猛扫干净,叫“扫地出门”。道士安香火,做斋结束。抬棺的共8人,称作“抬重的”或“八大仙”,选年轻力壮者担任,每人给一条手巾一双草鞋,有卷烟以后,还给一包烟。龙杠是抬棺柩的工具,包括径约20公分,长约5米的杉木杠一根,木制扁担6根,铁制纽子6个,长约十几米粗麻绳一根和撬子若干。棺材在路上是大头向前。“八大仙”中走在第一的人要有经验,会喊路,也叫报路,后面的人看不清,要听他喊。例如:左转弯,则喊“梢带右手”,右转弯则喊“梢带左手”;左边有障碍,则喊“左边招挂”相反的就喊“右边招挂”;遇窄路,则喊“捆龙走”(8人走成一条线);遇上坡,则喊“岭大摧梢”;左边有坎子,则喊“注意左边空”;路中间有土包之类,则喊“拦路腰包,不能碰棺”,要休息则喊“前走三步开道”。八大仙后面有两个扛长板凳的,听见“前走三步开道”便跑上前来,将板凳塞在棺柩下,架棺休息。

出殡队伍最前面是引路幡,幡是道士用纸做的,由晚辈举着。接着是撒纸钱的,走几步丢一张黄表纸,也是晚辈担任。后面是孝子,捧灵牌,如果弟兄多,则是长子捧。灵牌后面跟棺柩,然后是两个杠板凳的,后面是戴孝的亲人。接下来是举孝帐(花圈)的,后面是锣鼓,最后是亲友四邻的送葬队伍。也有把孝帐和锣鼓放到引路幡前面,最前面用8面旗子开道的,各地习惯有不同。棺柩到了丘几(柩基)场,孝子孝孙叩谢“八大仙”,行跪拜礼。

浮厝山野,棺外用东西盖起来,叫丘几。“丘几”是语音,本义可能是“柩基”。富人家用砖瓦盖,叫瓦丘;穷人家用稻草包,叫茅丘。有后代的人要先丘,然后从容择日择地安葬。直接打井下葬称作“血葬”,过去忌讳,后来多便宜从事。不论瓦丘茅丘,出殡当天要做好,天黑前孝子、孝孙到丘几前烧纸祭奠,称为圆火(也有第三天圆火的)。天黑后要在丘前烧烟包。所谓烟包,是用稻草分节编成的,死者多少岁则有多少节。然后是祭七(也叫应七),从死时算,第七天为头七,共七七,每七都要祭奠。但一般是每七扣一天,到五七结束,实际是30天,满月。祭奠时,不仅要给亡者,而且给守亡神员,烧纸化袱,“袱”就是包纸钱的包袱。

先丘后葬,间隔一到五年,一般在两三年内下葬。葬坟时间多在冬季,先请“地先”(地理风水先生)看向择地,算出破土、下事(灵柩入地)时辰,然后请人打井(挖墓穴),移柩入穴,地先用罗盘拨经定向。下辈用衣服兜黄土,依次下去踩棺,把土撒下,攀绳而上,再由请来的人铲土填穴。堆成坟茔包子。山地有坡,则将坟前砌起一块平地,称作拜台。供祭祀叩拜。坟包前面竖碑,碑额为“某山某向,”由地先定,碑文内容是说明某人之墓,某日某人立,不作任何评价。坟成后进行祭祀,祭碗子为豆腐、圆子、肉和米饭,还要摆上酒盅,斟酒三遍。

穷人家做不起棺材,临时用木板钉成箱子,装尸体下葬。这箱子称作“火匣子”,极简陋的葬法。

未成年人夭折,用软葬,即用布或席子包裹埋入地下。

死不见尸,或远死他乡的,则用招魂葬,即把死者遗物放入墓穴中,请道士做法事,招魂安葬,这样的坟茔称作衣冠冢。

有一种已经安葬却因故须迁址的,即掘坟开棺,将骸骨捡起,移入新坟,习惯称捡筋。

本县高桥湾村平顶山曾出现一起特殊的下葬方式——悬棺。平顶山南侧临河石崖上凿了一个洞,一口红漆棺一截在内、一截在外,在外的用铁链悬挂。据老人回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山崖下仍是深水潭(今已淤塞成公路),他们在潭上游泳,可仰见棺木,红漆如故,后毁于大干时炸石料。传说该棺主为项家院子人,项姓,下葬年代不可考,如此葬法是因听了地先的话。

亡人安葬后,还要给亡人烧库。烧库也叫化库,就是用麻秸、纸等原料,扦制成房屋及各种器具模型,焚化给亡灵。凡人间有的东西都可仿制,如:房、车、马、轿、衣、帽、鞋、袜、家禽、家畜、役夫等等。有扦匠或道士专门制作。焚化时要请道士念经做法事。烧库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有在亡人安葬后几年内烧的,也有几十年后烧的,有辅排豪华的,也有简单为之仅表一表心意的,压根不烧也是有的。

过去还有“点主”的习俗。亡人的灵碑上“新故先考某公某大人之主位”的“主”字不写一点,留与他人添上,叫“点主”。“点主”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亡者是有身份的人,家庭富有,或子女身份显赫,才有资格。“点主”人的身份要与亡者相当,也是方上的头面人物。“点主”的仪式非常隆重复杂,有司仪、礼生、乐班等数十人服务;点了“主”,宣读祭文,礼毕,需时半天,一般都是出殡前的下午举行。本县举行“点主”的人家极少,1949年后绝迹。

还有“犯重丧”的说法,就是亡者死时的年、月、日、时、八字与生日八字中有相重的字,如果不禳解,孝家会再死人,所以叫“犯重丧”。破法是扎一纸棺,内放一纸人,请道士画上符咒,送到亡人坟丘处焚化。也有在亡人出槟时用镜子照着,等于出了两口棺,这纯粹是迷信。

霍山人崇尚节俭,竖墓碑大多是单堂,很少有三堂四柱的。单堂碑由五部分组成:碑座、碑堂、碑帽和两根碑柱。三堂四柱的是九个部分:三个碑堂、四根碑柱、一座一帽,算是最好的了,多用在合葬墓。过去风俗,碑由孝子孝孙立,媳和女不上碑。自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子、女、孙、孙女血亲都上碑。

亡者不论是丘是葬,第二年春天,关系亲近的亲戚朋友都来掛新坟。一般的掛新坟就是插标子,烧纸钱,家人掛新坟要带祭碗子(三碗菜、两碗饭和酒)、香、烛,在坟(丘)前进行简单的祭祀。掛新坟要在社日之前,俗语叫“新坟不过社”,在惊蛰和春分之间都可以。与儿街一带有“拜新灵”的习俗,就是在正月初一(或初二—、初三)到亡者家看望亡者亲属,去的都是至亲好友,要带拜年礼品,主家设宴招待。

在丧事习俗上,既有慎终追远的意思,也有迷信的成份,既有原则,也有变通,既以孝字为本,也以生者为重,总之,并无偏激现象。比如服孝,一般以满月为准,特别讲究的也就是三个月不理发剃须,没有守孝三年的,除非极个别的官宦人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清廉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