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民俗
霍山古老而神奇,民风纯朴,风情独特。美丽的山川,丰富的饮食,寻常的起居,日常的劳作,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霍山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
霍山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古朴之风。
居住
旧时皖西地区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建宅时,要求前阔后高,“宅坐青山龙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后山前水),“宁要青龙高万丈,不要白虎抬头望”(左高右低)。门向多取东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与山墙、烟囱、水流、厕所、道路相冲。古时城镇官富宅前倘有路口、巷口乃立一石碣,曰“泰山石敢当”,谓可祛邪消灾。
饮食
旧时沿淮地区多食麦、豆、山芋,山区多食玉米、小麦、山芋,圩畈丘岗地区多食稻米。城乡人民均有自己动手加工食品习惯,如清明前腌禽蛋,梅雨季节制豆酱,立冬后腌花菜萝卜,冬至后腌鱼肉家禽,春节前做糯米年糕。霍山人历来好客,旧时宴席菜肴一般为八样、十样,即“八大海”、“十大海”。
婚嫁
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须经以下程序:提婚,又称“提媒”;订婚,又称“下书子”;结婚,也称“完婚”。完婚当天,男方备花轿、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队伍送至女家。新娘早起“哭嫁”,吃“分家饭”,后由亲人背至轿上,嫁妆前行,花轿随后。绕至男家,新娘由人搀扶从红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后入洞房,饮圆房酒,闹新房。为烘托喜庆气氛,有“赞喜句”之风俗,一人唱贺,众人道好,宾客也可对新婚夫妇适度嬉戏逗乐,谓“新婚三日无大小”。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事。
礼仪 旧时礼仪习俗主要有:迎客,宾至主人出门揖迎,宾前主后,入室后让上座,献茶敬烟。坐席以8人或10人为满,坐次视桌面缝线而定,缝线直对门向,则中堂左侧为上,右侧为次。敬奉烟、酒、饭、茶等物时均双手捧呈,神情专一,目不斜视。见面,常见者互相问候,拱手作揖;不常见者免冠致意;幼者、晚辈见亲友,应先招呼。
霍山节庆风俗多彩多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春节
习俗很多,大多属一些美好、幸福、吉祥、安康之类的祝愿和盼望。如腊月十八、十九两天为“扫尘日”,除旧布新,祈求康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小年”,祈求平安。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贴春联,挂新画,结彩灯,放爆竹,点花灯,吃团圆饭,合家守岁,翘盼新春。除夕与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为“过年”,正月初三早晨,便燃鞭炮“送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大似年”,“早过十五晚过年”,是霍山的传统。早餐元宵、饺子,元宵中常裹一枚铜钱或硬币,吃上者谓可“交财运”。早餐后,或赶会,或观灯,或逛集,或玩乐。是夜,城乡大闹花灯。在城镇,灯会巡礼时,所经居民、店铺门前,均要燃放爆竹,致送烟、糖之类;在乡村,灯歌队、龙灯队竞相出场表演,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端午节
盛行包粽子、赛龙舟之俗。粽子有火腿粽、枣仁粽、肉馅粽、豆沙粽等,有荤有素,花色繁多。至于赛龙舟,更是一种气势壮阔的水上竞技活动,下水龙舟扮成青龙、黄龙、白龙诸色。舟上划手身着彩衣,结扎齐整,双手执桨,分坐船舷,击鼓者则立船头。一声令响,数舟齐发,水上群情激昂,岸上欢声雷动。
中秋节 有“早过端午晚过节(中秋节)”之俗。若中秋之夜天高气清,月轮慢转,家家在庭院、门前或楼台摆上桌椅,备齐月饼、水果和茶水,边吃边叙,亲情融融。在农村,除了赏月、品尝食品之外,青少年们多到村外打火把、撂火球、舞火龙火狮,天上人间,飞彩流霞。待一切平静之后,三五成群的孩子们便悄悄地去“摸秋”了,所谓“摸秋”,就是借月光偷摘庄稼,摸着不同的庄稼就有不同的兆头,是一种充满神秘、冒险和人生向往的乐事、趣事。
除了春节、元宵、“五·一”、国庆等传统和法定节日外,圣诞节、情人节等现代时尚节日也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与此同时,还保持并发扬了一些地方节日传统,如农历二月初二(称“花朝”)定亲,农历九月初九“重阳”登高,农历十二月八日“腊八节”,吃“腊八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二十四日)过小年,送灶老爷上天平安。在婚嫁方面,一般经过提亲、定亲、送日子(选定婚配日期)和成亲四个步骤,彩礼的轻重、程序的繁简,以双方经济为基础,经过男女双方协商,男方多尊重女方意见。丧葬方面,一般经过去世、出殡、柩放(用草包裹或在用砖建成的柜屋里放置)和下葬四个环节。在人行将去世时,子女应赶至死者面前送终(俗称“送老”)。柩放1-3年后,入土下葬。随着丧葬文明的发展,火化率也逐渐提高,丧葬程序得以简化。生育方面,生孩子的第二天,要向岳父母报喜,第三天产妇要用艾水熏澡,婴儿也要洗澡,称“洗三”。在小孩满月时,要请亲朋好友喝“满月酒”。周岁时(俗称“抓周”),亲朋好友道喜祝贺。到10岁时,也有做10岁生日的。人到60岁时,儿女们要为父母做“六十大寿”(做九不做十)。以后逢生日,也做寿,但一般没有逢十做寿场面大。
摸秋
“摸秋”也是乡间中秋之夜的传统活动之一。入夜,人们可以随意溜到菜园、庄稼地里,摸摘瓜果、大椒、黄豆、玉米、棉花、萝卜,不论是张三家还是李四家的。俗谓“摸到冬瓜生男孩,摸到丝瓜生女孩,摸到大椒不害眼。”尔后,还要拔了黄豆棵子在路边烧毛豆吃。因而,中秋节后,乡间的路旁、田边常可见到一摊摊灰尘烬。中秋之夜,城镇上大户人家还有“步月”的雅兴。月上三杆后,锣鼓班子纷纷出动,踏着月华走街串巷,咚咚呛呛,边走边敲,乐此不疲,直到夜深尽兴方归。
地方风情
霍山这块热土养育了勤劳、善良、热情、智慧的人民,这里既有浓厚的现代气息,也保留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情。如竹筛、簸箕、竹烘斗等生产工具随处可见,也可见到蓑衣、斗笠、草鞋等生活用品。石磨、石碓等虽然很少使用,但仍保存完好,特别是水碓冲木粉这个古老的生产方式仍然在发挥作用。县内有条水轮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至今这种水碓还在欢快地运转。土灶、铁锅、竹把子仍是手工制作霍山黄芽的基本工具。玩龙灯、舞狮子也是霍山人喜爱的节目。特色饮食,除霍山黄芽、迎驾贡酒外,还有小河鱼、红灯笼泡辣椒、米酒、糍粑、米面饼、血豆腐等几十种地方美食。
大别山民俗文化苑
坐落于霍山县铜锣寨风景区铜锣峰东麓环翠园。始建于2002年7月。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房屋样式为仿清建筑,青砖灰瓦,一进两重,骑楼带天井,回廊连古屏;雕栏画廊,古色古香。室内陈列着当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农民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各类器具。走进苑中,如解读一本山村民俗风情百科全书。苑名由著名文学家鲁彦周先生题写,现已正式对外开放。
铜锣寨古石臼
霍山县铜锣寨始建于明代末年。据《霍山县志》记载,寨顶中部有三个古石臼,现均已找到。石臼形模甚古,其中最大一个石臼上口直径40厘米,底径28厘米,深24厘米。石臼为旧时加工谷物所用。三个古石臼都已对游客开放。
吉祥数字
在皖西,平常的家居,也寓含着吉祥的数字,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桌不离九 吃饭桌,俗称大桌,分为简易方桌和八仙桌两种。大桌的边长尺寸,不能离开“九”这个数字,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或气尺八寸九分等,最后一个数字必为“九”。“九”与“酒”谐音,意即吃饭不离酒,“桌上无酒难留客,心口不一难做人”。
凳不离三
条凳,亦称大板凳,其长度最末数字一定要是“三”,如三尺三寸或三尺零三分等。这样做,主要是取“桃园三结义”的典故,意为坐到一条板凳上的人都是朋友和兄弟。
床不离半
床不论是双人或单人的,其宽度都少不了“半”,即五寸、五分。如二尺九寸半、三尺半或四尺二寸半。因为“半”音同“伴”,即伴侣,“少年夫妻老来伴,两情恩爱苦也甜”。
门不能五
堂屋大门都是双扇,每扇门的宽度不能有“五”的数字出现。据说若不如此,就会引来“无常鬼”,“无常”即“五敞”。如果将两扇门关上,就是“十道”,听起来为“失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