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可以学哲学吗?
怎么让儿童具备哲学的思维能力?
很多人应该看过《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这就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哲学书。此书以西方哲学发展史为线索,引导孩子思考西方历史上著名哲学家思考过的问题。
书中的观点: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从小就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心,总是爱问很多我们大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问题。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母老师们的特别“关爱”下,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逐渐丧失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好奇心。
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此处把世界,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万事万物。
世界观也就是对万事万物(共有属性)系统性的观感和看法。我们每一个人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一旦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孩子眼里看到的世界,就不局限于同龄孩子以感官体验为主的认知方式,而是有了对世界本质(万物共性)更深层次的领悟。思想也因此逐渐有了深度。
哲学是世界观,是万事万物皆有的共性,这是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把万物皆有的共性抽取出来)才能把握的。
二,抽象的语言思维
人类有了语言以后,以语言为载体,发展出了一种抽象思维能力。这是人类作为智慧生命的主要标志。
抽象思维能力是在具体直观的直觉感知思维能力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一旦有抽象的东西理解不了,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把它形象化、具象化、实物化。最好能够让感官直接接触体验化。无法感官体验的,就利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把它形象化。
不论是识字、认词,还是学语言,逐渐让孩子具备用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才能更容易地学习抽象的知识。
这就有必要深刻理解“抽象”是什么?语言为什么是抽象的?什么是抽象深层次的本质?“抽象的”一定是不可感知的吗?作为动词的抽象和作为形容词的抽象具体指什么?如何对抽象这个概念进行哲学的反思和追问……
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不是通过例举一两个事物就能很好地体验到的。好在哲学无处不在,是在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的。是可以随时随地在万事万物中找到它,充分体验它。前提就是你得先能够看见它或看透它。
我们都很重视让孩子增加丰富的感官体验,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充分的去感知世界。感官体验越丰富的孩子,学习中理解抽象知识就会越容易。
时下智能网络,虚拟科技的发展,也为儿童感知世界,积累感性体验,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手段。也为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学习能力提供了帮助。
三,哲学的眼光
如果只是熟悉了哲学发展史,或者记住了一些哲学理论观点,并不能说明你真正学会了哲学。
只有具备了哲学的眼光,也就是哲学的思维方式,能够随时随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现哲学问题所在,能在任何小故事中发现大哲理,能在任何事件中运用哲学思辨的思维方式思考或处理问题,才算是真正学到了哲学思维的精髓。
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以,学哲学关键要学会一种哲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具备哲学的眼光。
四,儿童如何学哲学?
哲学是最为抽象的知识。对儿童来说,抽象的知识,儿童是很难理解的。
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儿童的学习方式,往往是离不开感官体验的。
主要是在感官体验中不断积累丰富感性材料,然后在老师或家长的引导下思考一些哲学问题,或者按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思考问题,循序渐进的体会、总结、感悟。
所以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是想尽办法,把抽象的知识努力变成具体的直观的可感知的图像或实物,让孩子在直观的感知体验中学习。
因为哲学无处不在。也就是说哲学的每一条原理和观点,在任何事物事件过程中都能找出来。
也就是说,儿童学习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都是有哲理的。
重要的不是给孩子讲解哲理,而是先引导孩子发现各种哲理所对应的客观事物或哲理现象。道不远人,哲理就在生活中。所以任何高深的抽象的哲学道理都是可是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进行表述的。
而且,在儿童学习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可以有计划的分门别类地引导孩子发现相关哲理的。
前提就是老师自己要深度透彻的理解哲理,能够随时随处发现哲理,才能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感悟。或是把一条条哲学原理单拿出来,从身边的典型事物中,引导孩子先去发现,先感知、先体验,然后再回想、再想象,最后才是逐步从这些大量的哲学现象中,抽取出哲学的概念、原理,初步抽象思考,逐步加深理解。
这才符合人类的认识趋势,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理解不了,往往是因为没办法感知,或感知不丰富。
没办法想象,或是想象困难,主要是感知记忆的素材太少,或者对感知的素材抽象求同、比较归类、区分整理的不充分。
例如:
我们就拿哲学理念中最为抽象、最为难懂、最为高大上的理念“矛盾”来说吧。
矛盾,作为辩证法的精髓。矛盾思维就是对矛盾观念深层次理解之后,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应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说实话,我们大人,都没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孩子就更不用说了。
那么如何让孩子理解,掌握“矛盾”的思维方式呢?
前提是作为老师,首先要对矛盾的理解很到位。
引导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有意识的找对立现象,找事物的对立面,引导孩子从对立两方面观察事物,反向(或逆向)思维,两方面思考问题。
比如,在儿童识字中的进行反义词联想。反义词本身刻画的事物并非是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但是反义词之间肯定是至少存在着某种矛盾的。这一点是必然的、肯定的。
这就是在锻炼孩子的对立思维习惯、矛盾思维意识。逐步养成这种从对立面、反方向或者对立两种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等孩子养成了这种矛盾(对立或反向)思维习惯,然后再循序渐进,择机引导孩子体会“矛盾”为什么是对立的统一。也就是万事万物的对立面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和实现统一的。
随着这种体验越来越多,可能孩子在还没理解什么是矛盾概念的情况下,已经能够发现很多矛盾的现象,逐步养成了能够初步进行矛盾分析的思维习惯。
抽象的哲理一旦透彻理解了,其实就像是捅破了哲学抽象的那层窗户纸了。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是哲学,眼里处处是哲理。这就是顿悟的艺术。
针对最为抽象、最难理解的“矛盾”观念,可以这样处理,让孩子们理解和学习,那么其他抽象的哲学理念自然是也不在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