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吼妈”式的陪伴,只会把孩子伤的太深

(2020-04-05 08:53:33)

“吼妈”式的陪伴,只会把孩子伤的太深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QRTvkK2qC5DplTAAoicgXicgzn8rqydmlVTq9ENB0EH0C6HWnz3PGMiciaibF7nk7pzrI4W2vEHlJZSVOEvpEDGqDQ/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01

前几天,朋友跟我通话,哭着说感觉自己做妈妈失败极了。

她说以前忙于工作没时间好好管孩子,现在有机会了,便想着好好陪陪孩子。

可是发现一辅导孩子写作业,马上就急不过对着孩子开吼了。

有时想都没想就骂了出来,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这样的话。 

而且孩子每次被吼时,都只是呆呆的望着书桌,不哭也不闹,抿嘴低头,手足无措地用手指捏着衣角。 

有一天,正在炒菜的她叫孩子帮忙端一下菜,不知道怎么的,没拿稳全摔了,撒了一地。

她立马怒不可遏的吼了一句“你这个小孩怎么回事啊,这么小的事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干什么”。 

孩子很委屈地哭着说:“求你别吼我了,我不喜欢这么凶的妈妈”,孩子的话像针一样刺痛了她。

相信这样的情形绝不是个例,在很多家庭里,大人经常会对孩子大吼大叫。

明明知道吼孩子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导致一些更糟糕的后果,比如孩子可能会脾气火爆,也喜欢大吼大叫,焦虑、抑郁等。

明明想控制自己的脾气,可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吼妈”式的陪伴,只会把孩子伤的太深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QRTvkK2qC5DplTAAoicgXicgzn8rqydmlVTq9ENB0EH0C6HWnz3PGMiciaibF7nk7pzrI4W2vEHlJZSVOEvpEDGqDQ/640?wx_fmt=gif02

吼,可能也会成为一种轮回。 

小时候在吼叫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了习惯性也会吼自己的孩子。 

在心理学领域,有个很有意思的名词“踢猫理论”也叫“踢猫效应”。

原版故事是: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

由强者传向弱者,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

而陪伴孩子,由妈妈变成“吼妈”,也是一种坏情绪传染。

之前看过一个国内的教育短片,名为《语言能造成多大的伤害》,短短两分钟,却非常震撼。

也许里面其中的一些话,是妈妈陪孩子时常说的一些话: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

“就没见过你这样笨的!”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创伤心理学的研究显示:言语上的虐待无异于灵魂的谋杀。

批评、辱骂、轻视、不合理的期待,让父母面目狰狞。

口无遮拦的大吼出大量具有攻击性、诋毁性、侮辱性的语言,给孩子带去心灵创伤和深深的耻辱感。

这种情感上看不见的伤害,远比其他形式的伤害更为持久、深远。

“吼妈”式的陪伴,往往会造就孩子懦弱、不自信。

“吼妈”式的陪伴,只会把孩子伤的太深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QRTvkK2qC5DplTAAoicgXicgzn8rqydmlVTq9ENB0EH0C6HWnz3PGMiciaibF7nk7pzrI4W2vEHlJZSVOEvpEDGqDQ/640?wx_fmt=gif03

那么,“吼妈”是怎样一步一步毁掉孩子的呢?

第一步:切断了沟通

作家阿拜说过:一个人愤怒得大吼大叫,是可笑的;一个人在愤怒中沉默不语是可怕,则是可怕的。

我们在吼孩子的同时,孩子的内心也在拒绝我们,把父母和自己分离开。

很多妈妈有这样的体会,陪孩子越到后面,越不愿意听爸妈说话。甚至在平时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也选择闭口不言。

第二步:毁掉自信

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会在爸妈面前去寻找自我。而小学期,是成就自信的关键。孩子会更在乎:我是谁?谁需要我?我会被接纳吗?会被别人取笑吗?会有人爱我吗?

他们会从最亲近的人口中、行为上去寻找答案。

爸妈每一次纠错、诋毁、辱骂、拒绝......零零碎碎的片段,会慢慢的镶进孩子的潜意识里,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

第三步:引发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

感知障碍,如感觉过敏、感觉迟钝、内感不适、感觉变质、感觉剥夺、病理性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记忆障碍,如记忆过强、记忆缺损、记忆错误;

思维障碍,如抽象概括过程障碍、联想过程障碍、思维逻辑障碍、妄想等。

之前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个小故事:有个农夫在田园里发现一只老鹰,老鹰脚上拖着一副铁制的猎物夹。

虽然铁夹很重,老鹰也很痛,但它还是努力的高飞,直到精疲力尽。

长久的精神打压就像这样,短期里,你可能看到了孩子的一些转变,但长此以往,孩子会被这包袱拖累,然后一蹶不振。

除非是妈妈意识到问题所在,解除掉包袱,否则会拖垮孩子的意志,造就孩子认知障碍,而毁掉孩子的一生。

“吼妈”式的陪伴,只会把孩子伤的太深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QRTvkK2qC5DplTAAoicgXicgzn8rqydmlVTq9ENB0EH0C6HWnz3PGMiciaibF7nk7pzrI4W2vEHlJZSVOEvpEDGqDQ/640?wx_fmt=gif04

其实,聪明的父母都选择与“狮吼式”教育相反的“低声教育”。 

“低声教育”,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以平和的态度去和孩子交流,并尽量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教育方式。那怎么才能做到“低声教育”呢? 

1. 不指责,说事实;不埋怨,说方法。

育儿作家珍妮•艾里姆曾写道:
“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说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记得关门呢!”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我们有时会这样指责孩子,而孩子多半装作没听见,或推脱责任,然后他越不听,我们就越说......

如果我们不是一味的指责孩子,只是用平和的语气说出所看见的客观事实,“门好像还开着”,是不是会好很多。 

当你看到刚打扫好的屋子转眼一地玩具的时候,是不是很想吼一句:“你怎么这么不省心,害我白忙活半天”,其实你这么说孩子并不会多在意心疼你。 

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具体、易操作的方法,甚至鼓励表扬孩子,“妈妈刚刚打扫完好累哦,要是有个小宝贝能帮妈妈整理干净,真是帮了大忙了!”

这个时候,他们多半都会很乐意去完成。 

2. 换一种表达方式,告别尖酸与挖苦。

把命令式的句子主语,从“你”换成“我”,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把愤怒的指责变为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教育。 

“你再不去做作业,以后就别想再看电视玩手机,天天做事慢慢吞吞的。” 

这样指责,孩子未必能理解为什么作业不可以晚点再做,不如换成“妈妈今天有点累了,我希望你能自己安排好时间,早点完成作业。”

其实孩子很多时候不能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突然莫名其妙地发火。

而这样的表达方式,将重点放在了我希望孩子做什么,孩子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吼妈”式的陪伴,只会把孩子伤的太深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7QRTvkK2qC5DplTAAoicgXicgzn8rqydmlVTq9ENB0EH0C6HWnz3PGMiciaibF7nk7pzrI4W2vEHlJZSVOEvpEDGqDQ/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05

当你哪天失控时对孩子大喊大叫,

请试着跟孩子说道歉 

当我们实在无法控制住自己,依然对孩子大吼大叫之后,承认自己的错误依然可以修复亲子关系。还可以让孩子更加了解一个全面的自己。

在《正面管教》中提到:
孩子的两大主要需要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如果这两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觉得沮丧。

一方面,孩子希望父母道歉,并不是真要听父母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孩子会将道歉视作父母对自己爱的表达,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孩子产生归属感。 

另一方面,父母向孩子正面道歉,是孩子学习处理和其他人发生矛盾最有效的模仿对象。 

从小父母告诉孩子,做错事了要及时向别人道歉,结果父母错了却不愿道歉,这种言行不一的方式,会影响孩子和他人相处的方式,进而无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 

如果实在觉得道歉难以开口,其实也并非只有一种方式。可以给孩子写小纸条或者写信,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 

《小王子》中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话: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就草率的做出了结论。

有些真相,藏在水晶般纯粹的心背后,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孩子的世界,需要我们用心感受。

“爸爸,妈妈,如果你真的是爱我的,那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请孩子多一分理解,多点耐心和温柔,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亲子关系。

  素材整理不易,如果大家觉得文章内容不错,请动动手指,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家庭一起加入我们快乐陪娃~ 谢谢支持!


更多育儿好文和资料下载地址:点我查看更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