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圣人”
(2015-11-16 14:08:23)
					
											标签:
																				
                            道教杂谈 | 
					
 
一、“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政治领袖
“是以圣人”即圣人(可能)就是这样做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说明,圣人在治理上既不强行造作、压榨,而且以身作则不奢侈,不浪费,不极端。 
“圣人云”即圣人亲口说的话。《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祥,是谓天下王。”这说明,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攻击强者没有谁能胜过水,所以它是不变的真理。弱小胜过强大,柔弱胜过刚强,天下人看似明白,却很难做到。所以,圣人说:“勇于承受国家的屈辱者,才配主持社稷;敢于担当国家灾难的人,才有资格作天下的君王。”
 
 
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社会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王公贵族的生活日趋腐败糜烂。这种状况,并非是一般普通劳动者所拥有的。老子只是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起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要贪求外在的物欲享受。如果长期处于贪欲的生活漩涡之中,流连忘返,那样就非常危险的了。所以,他希望社会回归到上古尧、舜、禹和周公一序列“以德治国”的时期。以周公为例,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在辅佐周武王伐纣打下江山之后,又将政权交还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老子所言的“去甚,去奢,去泰”的这三种品德,都在周公身上一一体现。
由上而看,能以权威的行为和语气作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的人,绝非一般的人,其地位一定是一个时期内的政治领袖。
二、“圣人”是老子对所有人的希望
《道德经》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说明,谦下不争,才能受人尊重,如果“自现、自是、自伐、自矜”谁都不愿意和你接触。
 
 
 
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正邪善恶、言行举止,既是决定家庭幸福,事业昌盛的前提,也是社会大同的必然。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普通的人,都应该从老子《道德经》“圣人”品质中汲取道德营养,做一个真真正正的完美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