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美学境界的刻画描写:《凹晶馆三钗联诗图》

(2016-01-16 16:44:15)
标签:

红楼梦

文学

文化

分类: 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美学意境的刻画描写:凹晶馆三钗联诗图》
                               
 阅读欣赏认识《红楼梦》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就是找到了了这一部天下奇书的文学表现核心部分。
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他在《红楼梦》中所运用的唯美艺术,包含着诗.散文.绘画.音韵.歌舞.服装.建筑等等。代表着中国千秋万代积累传承下来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展现了最美意境的魅力,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奇迹。
《红楼梦》第76回:“凸碧堂击鼓闻笑声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全书中最美意境的一段刻画描写,可称是精采绝伦,充满灵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文学最高水平。它集中浓缩着这个世界的全部美:“天美.地美.人美.天地人合一美。是悲壮而哀艳之大美(周汝昌)。”曹雪芹是把他对美好世界的全部追求,把他的人生最高理想全都寄托在这一回中了。巧妙的情节构思,优美清雅的文字,出神入化的丰富想象力,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穿透力极强。虚实自如,动静相宜。尤其联诗的排律.对句更是天衣无缝.毫无瑕疵。我敢说:像曹雪芹这样的文学艺术大天才,可能一二千年才能出一个,前一个是屈原。
作为一个普通红学爱好者,敢下笔赏析这部巨著经典中的经典部分,是要有一股勇气的,实在是诚惶诚恐,高处不胜寒。但我认为普通人读红,只要抓住三个要点:多读,细察,深悟。锲而不舍,下点真功夫,就会 豁然开朗,幡然彻悟。斗胆写成此文,权当作是我的一点读红心得吧。恳请红学研究内行给予评论.批评.指教,我会受益匪浅。在今后读红生涯里有所进步提高。
在进入主题前,有必要先做一些背景分析,否则就不能全面透析探佚出该回中的深奥之处。
.上半回开场是在“凸碧堂击鼓闻笑声” 一片笛声悠扬,歌舞升平的欢乐声中开始的。曹雪芹写作手法喜用暗线伏脉法,很多地方都是真事隐,假语村,正话反说。通过贾府上层人物贾母等人的对白.场景描写来预示大观园的衰灭。有以下几点伏笔暗示:

一.
贾赦说的一个笑话,(笑话大意是一个老母亲生了病,四处求医不得,)贾母听后甚感不悦,说道:“我也得这一婆子针一针就好了。”暗示贾母不久就将病重而逝。


二.
金陵十二钗中,宝钗.宝琴不在,二个重要掌权人物李纨,王熙风也因相继生病,未来参加赏月,因而引起贾母的一大段嗟叹感慨,少了四个人,便觉冷清了好些,(老人都是这样,喜欢热闹)
“可见天下事总难十全,说毕,不觉长叹一声。这话出自贾府最高权威人物贾母之口。耐人寻味,是否预言贾家就要走下坡路了?

三.
 此回上半部以贾府中秋赏月草草收场,众人散去,睡了收尾。.中秋联句紧接在抄检大观园之后,是借此明写贾府的衰颓景象。 诗的开头写匝地管弦繁良夜景暄暄蜡烛辉琼宴,觥疘乱绮园等热闹景象,都是故作精神,强颜欢笑。宝玉因晴雯病重而离席,探春因近日家事而烦恼。所谓管弦,也只有 桂花阴里发出的一缕十分凄凉的笛声。黛玉对景感怀倚栏垂泪湘云前来相慰,深夜里硬拉她到水边联句,其寂 寞情景可想而知。这是否就是大观园的最后一次盛世欢乐场面呢?(回光返照),或者是贾家从盛到衰的转折点.分界线,待考。
妙玉接联的十三韵则是全书中的关键点睛之笔,好比天书,其中深藏的思想真谛,对80回后的线索提示至今无人破解。
红学家周汝昌作品《红楼十三层》对此回做了重要点评结论:通宵吟诗意义极为深刻,极为重要,是全书布局中一大光钮。是前后部情节.线索上的一大关系,也可以说是接前隐后之文。
而刘心武却考证出76回后,贾府将走向悲剧的结局,衰亡的危险已节节逼近,妙玉的十三韵诗和警幻仙姑十三曲一样,预言揭示了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结局,韵叹了贾府衰亡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凄惨景象。是曹雪芹遥相呼应,前后对称的刻意构思安排。


注:还有请等待。此文曾经发表,现重新修改后再次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