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三)

(2013-06-11 10:36:44)
标签:

杂谈

《政治风度的探春》




大观园中唯一具备政治封堵的女性是探春,她是行将没落的侯门闺秀中的一个改革者。
 
贾家四姊妹的名字“元”“迎”“探”“惜”是可以读作“原应叹息”的。作者对他们的命运一概感到悲惨可叹;不过单单把其中的三姑娘探春写成一个才能出众、不同凡响的人物。探春的形象是:“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做这些探春不同于薛宝钗。宝钗有才能,但她所奉行的却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教”,只想做一个身居正位而品德贤淑的闺范,此外皆非所取。探春却是一个积极有为的人。作者写探春更大异于王熙凤。凤姐难道无才吗?然而她的才常用在贪婪克扣、损人利己上;探春却是一个律己甚严的正派人。探春也与史湘云不一样。湘云天真浑朴、豪放忘形,像个男孩子。探春不庸俗、不纤弱,无脂粉气,但这并不是要求她不像个女孩子,而是要写出一种坚毅明敏、有胆有识、言行中肯的政治风度来。

当探春尚在童年的时候,攒下几个月的零钱,托宝玉买些玩意儿,要的是好字画和轻巧细致的手工品,如“柳枝儿编的小篮子,空竹根挖得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一类东西,无非说明探春的爱好有其不同之处。以后作者又着意介绍了她所住的秋爽斋——

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见第四十回)

   这也并不是为了说明探春文化修养特高,而是意图以此高旷开朗的气象反映出探春的独具胸襟。她曾沉痛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见第五十五回)


事实上探春不能是一个男人,不能走出贾府,即使在贾府也不由他执掌家政,她的报复与才能哪有发挥的机会?论诗才,她不及黛玉和宝钗,但首先发起诗社的却是探春。从有了诗社之后,林、薛、宝玉、湘云、李纨等才会常集会,展开了青年人不以长辈为中心而自己活动的局面。这不过是探春具有组织才能的一点侧面表现而已。

抱负不同,行径自然也两样。探春对自己日常生活,一向谨严处理。例如,她要叫厨房做一碟“值不到二三十个钱”的“油盐炒菜芽儿”,就“现打法个丫头拿着五百钱去”。她对自己的丫鬟管理也很严格。迎春的丫鬟司琪为了要吃蒸鸡蛋而大闹厨房,惜春的丫鬟入画为了偷存哥哥的银物竟至获罪。探春的丫鬟却从没有发生过什么毛病。但这三姑娘一方面是律己甚严,另一方面却是谁也碰她不得。正如平儿对众媳妇所说:

……他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他尊重,你们就藐视欺负他。果然招他动了大气,……太太也得让他一二分,二奶奶也不敢怎么。……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怕他五分儿。……”(见第五十五回)


当探春发了脾气的时候,连最有地位的平儿也吓得“……不敢以往日喜乐之时相待,只一边垂手默侍”,“……见侍书不在这里,便忙上来与探春挽袖卸镯,……”还有“……因探春才哭了,便有三四个小丫鬟捧了脸盆、巾帕、靶镜等物来。……走至眼前,便双膝跪下,高捧脸盆;……”当探春吃饭的时候,“众媳妇杰在廊下静候,里头只有他们紧跟常侍的丫鬟伺候,……此时里面惟闻微喇之声,不闻碗箸之响”(以上均见第五十五回)。在贾府的老爷少爷面前,有这样严肃的场景吗?



探春面对着的自己家庭形势是黑暗腐朽,明争暗斗,危机四伏,败在旦夕。她既不是同流合污,也不是熟视无睹,更不和宝玉黛玉那样对这种现实只是唾弃与反抗,而是自己经常保持清醒,把是非得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所感慨,也有所盘算,遇到机会,就要拿出力量进行一番改革。

一般贵族家庭的姑娘在家中是有其尊严的地位和无实权的。《红楼梦》作者如果不特别安排一个机会,探春这人物就落了空。于是使王熙凤生病,一时恢复不了健康,王夫人派李纨大奶奶为主,加上探春协助,以后又特委托了宝钗——这样三人共同代理管家。探春并没有奉到改革家正的使命,也明知道不是长期行使职权,然而作者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不甘心贾府之一败涂地地走向灭亡,即使不能出现什么“中兴盛事”,也要抓住机会写一点“振奋人心”的“兴利除弊”的纪录,使读者在万马齐喑、江河日下的消沉空气中,居然也看到腐朽无能的统治者阶级里还出了一位奋臂而起敢于改革的少女。

探春的改革工作当然一时不会传到那些昏昏如醉的上层统治者耳目中去。可是“里外下人”很快地就发生了反应——

……众人先听见李纨独办,个个心中暗喜,……便添了一个探春,都想这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年轻小姐,且素日也是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二前便懈怠了许多。只三四天后,几件事过手,坚决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临寝之先,坐了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查一次:……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寻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震山太岁”,越发连夜里偷着吃酒碗的工夫都没了!”(见第五十五回)

探春当事之初,所遇到的不是什么主动“立威”的问题,而是一个“大管家娘子”吴新登媳妇给她除了一个难题。探春和贾环的生母赵姨娘之弟,赵国基——现在充任贾环上学的侍仆——死了。他的身份是如此之尴尬,贾府应当赏多少银子呢?吴新登媳妇故意不说往例,不出主意,要看看这年纪轻、无经验、有涉及自己生母关系的探春小姐如何处理。

  结果是探春察明旧账,决定按照往例,秉公办理,赏银二十两,不肯多加。既指斥了吴新登媳妇之胆敢故意刁难,也不避免生母赵姨娘的当面冲突。这是她第一次表示了大公无私和敢于战斗的精神。第二件事她提出取消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月银,因为这一项开支本是以他们上学为名而实际是津贴给袭人、赵姨娘和李纨的。探春认为他们三人本来各有其月费,不必再重复开支,可以节省。这两件事虽然涉及范围不宽,但已惊动了各方面,更引起凤姐和平儿的警惕,凤姐这样对平儿说:—-----

“……他虽是姑娘家,心里确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了一层了。如今俗语说:“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做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他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辨,你只越恭敬越说驳是极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他一强,就不好了。”(见第五十五回)

改变制度或处理人事必和当家人王熙凤有抵触,探春当然了解。所以她对某些事依然要征求王熙凤的意见。而凤姐也更加敏感,准备探春从自己开刀,而且惟恐平儿不理解这种方针,因而在凤姐有意退让的情况下,探春又提出了影响面比较大的节约和对大观园新的管理方案。第一件事把每个姑娘每月重支的头油脂粉费二两银子都免去了,因为姑娘们每月已有了二两月银,丫头们又各有月银,探春认为这都属于重叠的浪费。另一件便是探春看了他家奴才赖大家花园的管理办法,感到大观园中多生产的稻米、竹笋、莲藕、花果、鱼虾等等,每年都生产四百因子,完全糟蹋。因而提出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起来,它们除了供给姑娘们的头油脂粉和瓶花、鸟食等等以外,还能自享其收成的盈余。这样既可以节省了家用开支中姑娘们的头油脂粉等那一笔费用,花木竹稻等又都有人管理、保护。增产和维持园子的整洁,于各个方面都有好处,只提出了贾府账房买办经手收支的中饱而已。

在书的开端不久,作者就曾委托刚死的秦可卿向王熙凤托梦,主张趁富贵之时,多置些祭田,多设些家塾,既可免自己家人分争和典卖,又可免将来有罪时入官;即使败落下来,子孙也可以读书务农,有个退步。可是王熙凤对此不感兴趣,因此,有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秦可卿方案”只不过是作者一种虚写。现在探春管家执行改革,的确收到一点实效。所以作者大书特书“敏谈春兴利除宿弊”。但读者可以想见,这毕竟是一个局限在大观园内的改革之开端,其影响也只限于姑娘、婆子、丫鬟等人,如果这样的改革真正扩大到贾府的全面,那时就无可避免地和更多的贪污、腐朽发生冲突,探春所遇到的阻挠将不是什么吴新登媳妇和赵姨娘,也还不止于王熙凤,而是整个的贾府统治力量了。事实上,探春遇到如柳五儿被扣留、林之孝家的提出撵走彩儿她妈一类的事,她就只能推向二奶奶或大奶奶身上取。她知道自己的改革全有多大。不久之后,凤姐病愈,重掌家务,贾府一切,一如往昔地持续下去,无可挽回。探春只像一个苦心而孤立的小工匠向着那讲倾的大厦加几个小钉子,修补两个小漏洞,若企图由此而支撑住全局,当然是无望的。过去时代的历史对人说明:在那日趋腐朽的统治的“末世”也能够产生出“公忠有为”的人物,但其结果这些改革者总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过有增加另一种悲剧人物而已。“探”春者,叹春一去不重来也。



  探春是一个有立场、能战斗的正统主义者。

为什么要坚决发动改革,兴利除弊?当然是为了贾府的利益。因为如果真能扩而大之,行而久之,即便不能“家道中兴”“绵延世泽”,至少会推迟一点贾府的败落,这岂不也是其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吗?

探春想要出去做一番什么样的事业呢?想来:小而言之,是“兴家立业”,大而言之,是“安邦定国”。这除了积极地继承和维护祖宗传统,难道还有别的道路?她对于自己的家族之趋于败亡,抱有特别的敏感和深重的悲忿。她说——

“——你们别忙,自然你们抄的日子又呢!你们今日早期不是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见第七十四回)

  一个威武堂皇的贵族之家,所以趋向崩溃,必是先来自内部的分裂和腐朽。而且由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种种祸乱,别人怎么挽救?这一规律,已被眼光深锐的探春首先灼见了,她发出严重警告和预言。她对这种将要无可避免的恶运,是要挽救,要战斗;遇到了破坏正统尊严的横暴,她就要还击。当王夫人受了王善宝家的怂恿而大举抄检大观园时,唯有探春是毫不慌张畏惧地严阵以待——

“……凤姐和王善宝家的又到探春院内。……(探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探春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我的东西,或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可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该怎么处置,我自取领。”……王善宝家的……素日虽闻探春的名,她想众人没眼色、没胆量罢了,……她便要趁势做脸,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揪,嘻嘻的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癫癫的。”一语未了,只听“啪”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巴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你就狗仗人势,天天做耗,在我们跟前逞脸。……由着你们欺负:你就错了主意了!”(见第七十四回)

探春这响亮的一掌,是伸张正义、大快人心的一掌,也是为人之所不敢为的一掌。探春这一掌,不但打在一个当权狗腿子王善保家的脸上,也间接打在那些摧残少女的上层统治者的脸上。尽管探春并没有能阻止别人继续搜检,也不能挽救多少少女惨遭恶运,但也足以使那些横行无忌的狗腿子们杀了威风。

探春之所以有准备地猛烈地发威,还因为在她心之深处有一种特有的痛点。正如作者所指出,王善宝家的之敢于猖狂,也因为探春“又是庶出,她敢怎么着?”探春小姐性格与才能之形成,大概不能与她这种出生无关吧?如此一个自视甚高的小姐偏从那样一个卑贱的赵姨娘肚子里诞生出来,这要算她“先天的不幸”了。她从在娘胎里就被注定了和自己生身之母身份地位的矛盾。。年纪越长,这种矛盾感觉越明显。再加上赵姨娘是一个在明里欺凌下层人物、在暗里阴谋毒害上层人物的“半奴才”,其品行十分恶劣,常惹纠纷,为众人所不齿,更促使探春要随时和他分疆划界,避开玷污。探春正统地位的尊严,使她只能抛弃了生身的血统而承认王夫人才是母亲,她对宝玉曾这样声明过:

“……他(指赵姨娘)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那阴微下贱的见识。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姐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论理,我不该说他,但他忒昏聩的不像了!”(见第二十七回)

芳官藕官几个唱戏出身的小姑娘不服赵姨娘的欺压,相互大闹起来,探春很不客气地教训了他的生母一番;他说:“何苦不自尊重?大吆小喝,也失了理统。”为了赵国基之死,赵姨娘不满足探春所给的抚恤费,说话很刺戬了探春。“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是两银子,……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日等出了阁,我还向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翎毛儿就忘了根本,只‘捡高枝儿飞’去了。”作为“半奴才”的母亲向着作为主子的女儿发了一阵牢骚,要求支持,又使探春感到一次严重的侮辱。她立刻否认赵国基是她舅舅,为什么每天跟着作为少爷的贾环死后上学呢?探春这样坚决明确的声明,首先基于不承认与赵姨娘的母女关系。这才正符合于宗法家庭正统注意的伦理。

然而,王熙凤早经向平儿透露过,探春在自己家里虽然得到王夫人和大家的重视,但一遇到婚嫁问题,就难免要受到当时社会上轻视庶出的影响。果然贾政趁着出差外地的机会把探春许配给极其辽远的“海疆”地方。探春的出生、探春的远嫁、探春的改革不能完成,都是作者心中的遗憾。作者对这人物是重视而爱惜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那回,大家行酒令,抽签——

……数到探春。探春笑道:“还不知得个什么!”伸手掷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撂在桌上,红了脸,……上面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再同饮一杯。”(见第六十三回)

比起元春、迎春、惜春、以及湘云、宝钗等,作者还是给探春以较好的结局。《红楼梦》序曲中也介绍出探春比较旷达的心胸——

一帆风雨路三千,……告爹娘,休罢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见第五回)

当贾府抄家,宝玉出走之后,续作者使已嫁出的探春和她那个“贵婿”一同回京省亲,“探春出跳得比先前更好了,服彩鲜明”。总的看来,探春是黑暗腐朽的统治层中一个“有志、有为、有守”的开明人物,作者无法违反客观事实和社会规律,写出她挽救贾府的命运。但也不忍心使他埋葬在那坍塌下来的大厦中。

现在,我们读这不妨掩卷一想:历来多少生当末世“为主尽忠”力求挽救的改革家、维新派,他们的最后结局,不是还不如《红楼梦》中的探春小姐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