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一学期科学组校本教研活动
(2018-03-16 11:20:26)鳌江小学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名称 |
|
项目负责人 |
|
活动时间 |
2017年12月13日 |
活动地点 |
实验室2 |
活动主题 |
|
主讲人 |
丁希雷、姜杨杨 |
参加对象 |
科学组、英语组全体教师 |
申请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一、姜杨杨老师执教《测量力的大小》
1.
2.
3. 二、丁希雷阐述备课过程 阐述了整堂课从构思到改进、成型的整个过程,并且指出了最后一次磨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
||
活动反思 与意见 |
1.教学过程显得有点匆忙,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思考; 2.要注意培养学生爱护实验仪器、实验完成后主动整理实验器材的意识;
|
||
过程确认 |
|
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鳌江小学
课 前 思 考 |
《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第4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前三节内容学习了力是有方向和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和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使用单位,并初步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为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做好技能准备。其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 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让学生通过观察、认知实物,真实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技能,并完成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三是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让学生从认识弹簧测力计到亲手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最后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制橡皮筋测力计。这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学生会很自然地融入其中,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 |
||||||||||||||||||||||||
教 学 流 程 |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第一课的小缆车吗?我们是如何做是小缆车运动起来的? (学生回答,出示小缆车示意图) 2)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动起来的力是什么力? (垫圈的重力) 3)那大家想知道这一个垫圈的重力是多少吗? 4)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它可以帮助我们来测量力的大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回忆使我们的小缆车这一课实验的过程中,既复习了重力的知识,又可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测量力的大小》,为后续测量重力的大小做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弹簧测力计 (1)观察和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师出示条形盒弹簧测力计,引导观察: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 (学生小组仔细观察、讨论、交流与汇报: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根据学生回答,同时贴测力计图并板书。)
提环:便于手持
刻度板:有刻度能读出力的多少 簧:受力大,伸长长来表示力的大小。 (3)认识单位与测量范围 ①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刻度板,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仔细观察、讨论、集体交流,师指导归纳得出力的单位统一用“牛顿”表示,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表示物重单位,因此力的单位也用“克力”字母“gf”它与牛顿的关系是:1N≈100gf。 ) ② 问:你们手中的测力计最多能测多少牛的力? ③ 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得出,每小格表示0.05牛,一大格表示0.5牛,最大能测2.5牛的力。 ④ 归纳后,尝试读数。
2. ① 过渡:我们已经认识了测力计,老师可以直接拿它去测量物体的重力吗?有什么注意事项?(学生提出注意事项,上台演示,适当补充)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事先准备的钩码和物体,并填好测量记录表,交流,汇报结果。 温馨提示: (1)先估计,再实测,把实验数据及时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2)音乐响起,整理上交实验器材,准备汇报 4.测量力的大小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大小的实验记录表 第(
3.制作简易橡皮筋测力计。 ① 刚刚我们使用的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制成的,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具有这样的特点吗?(橡皮筋……) ② 你们想不想利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橡皮筋测力计? ③ 老将为大家准备了硬纸板、橡皮筋和回形针,我们要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个橡皮筋测力计? ④ 怎样制作简易弹簧秤,必须要有哪些要素?(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即橡皮筋。)刻度要怎么标? ⑤ 学生讨论后,小组分工动手制作橡皮筋弹簧秤。 老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及时对照标出刻度。 ⑥ 反馈制作过程及遇到的问题,并用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重量。 ⑦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改进我们的弹簧测力计,争取让他测得更准确。 |
||||||||||||||||||||||||
同 伴 观 点 |
1.
2. |
||||||||||||||||||||||||
教 后 反 思 |
《测量力的大小》是在学生经历了重力、拉力、弹力、反冲力等多种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活动中,逐步建立了物体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的概念,学生从中体会了力是有大有小的,同时引出力是可测的,让学生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学习这课也是为后面的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奠定基础。 本课是一节内容非常简单却非常实用的课,目标非常明确:认识重力的大小可以测量,认识测量重力的工具——测力计,使用测力计,最后是制作测力计。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力的单位。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较多地考虑了如何落实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概念,整节的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自己心中的预设为主线的,没有能够做到放开来让学生探究。比如引导学生观察刻度板刻度时,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发现刻度板上的信息,而是选择直接指出“一大格一小格”让学生说它代表的意思,这样做虽然能推进整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但是忽视了学生在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性。另外,在交流使用弹簧测力计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说一点注意事项,我选择自己演示,现在想来,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可以请学生上来试试,让台下的同学点评,从而归纳出使用的几点注意事项。最后,在制作测力计的环节,学生面对提供的材料兴趣很高,但是对如何标出刻度有点茫然,在适当的引导之后虽然能够正确标出刻度并且用自制的测力计测量一些物体重力的大小,但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学生还没有认真思考设计方案就动手制作,导致最后一个环节的落实还不够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