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w690/baab95ectx6BFolZej0fa&690
文/本刊记者
马小娟
又是一年毕业季。几乎每一个被采访到的警校毕业生都提到,我们一起出操,一起上课,一起训练,一起实习,朝夕相处,我们是兄弟姐妹。大学里认识的老师、同学、队长,是最大的收获,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夏日送别,青春不散场
这个夏日,送别的场景再次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园里上演。
涉外警务专业2013届毕业生王相军描述说:送别的同学范围,已超越宿舍、专业、区队;送别的情景,也超越了性别差异。我们不管男女,最后都拥抱在一起,有人流泪,有人哭出声来。我们拥抱在一起,我们是兄弟。班里6个女生,我们男生都不舍得让她们打包、拉行李,我们一个一个地把她们送走,送进城,送上车。
那天听说有个经侦专业的安徽同学要提前离校,王相军和同学一直把他送到火车站,从晚上8点送到10点,陪着他求买票,直至他拿到票上了车。王相军说那是冒着被学校纪律处分的风险。正式毕业时,一位回上海的同学在火车站得知另一位赶来送别的同学正在路上,他硬是不肯上车,宁愿误车也要等。这就是我们的兄弟情。
王相军认为,在我们警校生的心里,我们就是一个整体,或者一个系统的,彼此感情深厚,想法也单纯。这要感谢学校,感谢区队,从我们一进校就有师兄传帮带,一开始就是彼此相互关心。
说到警校学生与别的院校学生毕业时感受的不同,王相军的同学韩胜昌说,我们“感情更真挚,友谊更深厚”。他说:“毕业是个伤感的字眼,充满了离情别意。在一场接一场的毕业聚餐上,我都喝得酩酊大醉,渴望酒精可以麻痹我的大脑,冲淡离别的忧伤。本来说好了要好的几个人一起去毕业旅行的,却被突如其来的工作报到搅了局。我们慌了,我们乱了。也许我们近期不能全部聚齐,但在以后的日日夜夜里,我们会彼此铭记。”
自称是个“谨慎的人”的交通管理工程系郭威,毕业前“一直很忙碌,赶着喝酒”,“庆祝活动就是在走之前各种喝酒”,最后却觉得“真正的感情也没来得及释放出来,却不知怎么的就到了自己该走的时候了”。
不会喝酒的女生,做得最多的事情,便是在校园里不停地拍照———拍景,拍同学,拍自己,多多地记录下即将结束的警校生活。
郭威说:“我们每天几乎都在一起,就算不熟的,一天4次集合也都熟了。而且我们活在一个共同的约束条件下,会有一种归属感,类似于一起经历磨难的感觉,感情会深很多。区队同学走时,我们一个一个送走,有的哭了,有的湿了眼眶,这情景也是一般大学生毕业时不多见的。”
2012年临毕业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学生拍摄了毕业短片《83号的青春》(本刊注:沈阳市塔湾街83号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地址),此片流传至2013年毕业季,再次道出警院毕业生们的心声:“当4年变成一个月,变成一个礼拜,甚至24小时,我们才猛然觉得,时间能慢一点,最好再慢一点,让我们去弥补4年里留下的遗憾。”“又是一年毕业季,可惜这次送走的是自己。”
四年光阴,青春版“铁血柔情”
在《83号的青春》开片,接连出现七八个刑警学院毕业生的特写,他们每一个都在对着镜头问:“你爱警院吗?”
“那年,那个夏日里,我们带着梦想和悸动来到警院”,经历每个第一次。
4年过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专业毕业生韩胜昌感慨,对母校生活的美好记忆有很多,有苦,有甜,有悲伤,也有快乐,但无论哪样,都弥足珍贵。忘不了一起训过的练,一起集过的合,一起上过的课,一起经历过的种种。“公大培养了我,公大同学陪伴了我,能和同学一起度过充实、美好的公大生活,是我最大的幸运与荣幸。公大人的铁血柔情,是我在学校最大的收获。老师、同学、队长见证了我的成长,更帮助了我成长。我爱公大,更爱公大那里的人!”
毕业后选择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的栗月山也认为,对于四年公大生活,他和他的同学都是怀着感激之情的。曾经,警务化的管理,严格甚至是残酷的训练,让他们有过怨愤,有过抱怨,但“那些日子,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毕竟一去不复返了。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依然会无怨无悔地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只因那里有一群热血青年”。
栗月山说在公大最好的记忆就是有一群好兄弟,大家一起打球,一起训练,一起喝酒,一起开心。这也是公大给他的一笔财富。他说虽然还留在母校读研,但毕竟许多同学这一别,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了,还有的,再见面也可能是若干年之后了。
说到年轻人最热衷谈论的爱情,有人认为同学友情或许比爱情更重要,也有人因为胆怯未能及时表达而抱憾。
女生杨光说,公大男生在学生中占的比例很高,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很多接触的机会。可以说,公大的每个男生都很优秀,但是大家还都是很好的朋友或工作上的合作伙伴,“我觉得也许友谊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和美好大学回忆的最好的方式”。
郭威却对自己没有找到女朋友有些失落,他说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不够优秀,还是时间地点不对,反正是一种缺憾。没有经历过真爱,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补上。4年的大学生活让他意识到,其实每个男生都有心中的女神,有的喜欢了就勇敢表白,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也有的喜欢了也不说,他就属于后一种:“我是个谨慎的人,会对未来考虑很多,而且自己条件不够优秀,不存在脱离物质基础的精神空间,所以注定在公大光棍4年。当然,我可以说我是个负责任的人,但那只是借口,留给自己的只有遗憾。”
毕业即成熟,直接跳过犯错的年纪
在警校的4年学习中,学生们除了上课和训练,还参加过各种执勤和实习。栗月山说,4年公大,最大的收获是在这里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公大对人的历练,是其他普通大学所不能给的。有时想想也挺残酷的,我们一毕业就要迅速成熟,与各种人打交道,这也是我们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杨光和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呼思乐,也都一致提到,最好最深的记忆是实习和执勤的日子。这届学生大多参加过国庆安保和上海世博会安保工作,杨光说离开学校前,她和几个同学还特意到她们在北京执勤实习过的地方重新走了一遍,“纪念一下我们当时一起工作的难忘岁月”。
郭威还记得,刚进校第一节课大家都很谨慎,坐得端端正正。老师让大家放轻松,可大家还是轻松不了,可能是“经历过严格军训的原因吧”。他还记得刚入学时,中午吃饭都是跑着去食堂的,因为以前上高中就这样,“但现在得装一下,稍微跑得没那么洒脱”。
郭威总结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谨慎”。“在大学里,什么都变得很小心。但就是小心、谨慎,我们才变得越来越成熟,开始独当一面。”但他也说,收获的同时,又有些失落,“没怎么疯过,没怎么闹过,直接就跳过了应该犯错的年纪,可能一生都不再有机会重来。”
即使对恋爱谈朋友这样的浪漫轻松话题,公大的韩胜昌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认为在大学校园里,每个人都会渴望有一份真挚的爱情,但他却并不认为每个人都适合在大学期间谈恋爱。因为“恋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需要时间、需要精力,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所以他认为在大学期间还是应该以学习、以提高自己为主,他认为,“为以后增添资本,这是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更是对另一半负责”,“因为你是在为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奋斗”。
韩胜昌对自己未能在大学期间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遗憾,但他说并不后悔,他相信明天是美好的,未来的某个角落,会有一份美丽的邂逅。
一位公大老毕业生总结,警察院校的学习和生活,大大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因为来自边远的农村,初次踏入大城市的他多少还有些怯懦,但4年大学的培训,让他自信心倍增。一方面经过严格的训练后身体变得有力量了,另一方面自身的社会性也强了,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也敢对话了,并且也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提前了解和接触了社会。
十年约定,我们“晋监班”见
正当多数大学毕业生都还在旅游或享受假期时,公大学生王相军已经开始了他的新警培训生活。因为有了4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一个月的集训对于王相军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难事,面对每天熟悉的动作与程序,他自信满满,轻松到位。为此,教官还指定他辅助培训。
在公安大学这批毕业生当中,并非所有人都由预备警官直接进入公安队伍。栗月山介绍他的同学有在边检工作的,也有在安全部门、警卫局、检察院工作的。如果加入公安的话,则需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后,根据地方政策加入警察队伍。
涉外警务专业的杨光,暑期里最看重的事是打算学习和巩固英语,同时加强其他基础的警务知识,为即将迎来的工作做些准备。她说,毕业是个转折点,未来的工作、生活应该说是个新的开始,一定会迎来许多挑战,要尽快熟悉工作,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韩胜昌本来也是要到上海接受培训的,却接到通知说培训延后放假一周,食宿还要自理。他家在河北保定,想回家,这时发现时间和钞票都有点紧,最后和同学商定就在上海、江浙一带游玩,一是熟悉工作环境,二是又能和同学混在一起。他说自己正在“享受这突如其来的假期”。虽然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未知,单位未定,部门未属,但他却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信心,“一切在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坦然地面对未来的一切,去适应,去享受,去创造。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学习交通管理工程的郭威,打算在这个假期里先把车练好,然后巩固一下专业及法律知识,当然最重要的是锻炼身体。他说,工作的话,辛苦一点不要紧,希望能展示自己的能力,能靠自己的能力有所发展。至于生活方面,他说“还是想先一个人过着,自由一点,富足一点”。
在2013届毕业生离校前,公安大学为他们举办了毕业晚会,杨光说晚会一方面挺感人的,推选了大家身边的感动公大的学生代表、教师代表、教工代表,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受到鼓舞,在即将奔赴全国各地司法、公安岗位时鼓足动力。那时台下的毕业生观众,又是哭又是笑的,因为有感人至深引人落泪的情景,也有轻松愉快逗人捧腹的地方。在这样的气氛中,大家更坚定了勇往直前的信念吧。
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2013届的全体毕业生则给老师们留下一封充满感恩的信,感谢老师将一群青年学生一手塑造成高素质的预备警官。毕业生们自比“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无论身在何处都是一个坚强的整体。
毕业时制作统一的区队服,是公安大学的一个小传统,每个区队都有自己的区队服,毕业生们总是忍不住早早地就签字涂鸦,留下各自的印记和符号。虽然学校规定只能在毕业的最后时刻才让穿,不少同学还是偷偷地提前穿上。栗月山说,“尽管被看到后会被队长吼,但还是愿意穿,毕竟穿不了几天。每年每届都有区队服,尽管内容不同,但表达的都是对自己班级、自己区队的兄弟姐妹情。”
这些自称“兄弟姐妹”的毕业生在毕业前,还定下了十年之约,并录下了对十年后的自己和大家的期望,决定十年后相聚时,再一起听听今天的畅想。
“我们的约定挺有警校特色,大家说十年后见,还说要在晋监班见。”栗月山说。■
http://s4/mw690/baab95ectx6BFoJGkbp53&690
离开是一种仪式
http://s1/mw690/baab95ectx6BFoD77i070&690
本刊记者/马小娟
刘晏芳说:这是最有人情味儿、最有秩序、最动情的毕业告别。
宿舍·床铺
告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园后,接受采访的栗月山,发送过来几组毕业离校时拍下的宿舍空镜。
不大的宿舍,门、窗、地。整洁明净,一尘不染。
上下铺床位、桌凳、置物架。空空如也,静默如初。
惟有人,不再入镜。
十几张大同小异的图片,在鼠标的点击中一张一张闪过,犹如即将退去的主人们最后的回眸。一眼,再一眼。睡过的床,伏过的案。无声而别。
栗月山说:“我们离开的时候宿舍特别整洁,每个人都特别留恋,所有的一切都跟我们四年前来校时一模一样。”
问杨光:你们走时也这样吗?听说有的大学毕业生离去后犹如大浪淘沙,宿舍如战场般狼藉一片。
杨光不语,只是陆续地又传过来众多照片。一样的空镜,依然是离开时的最后一回头———空的床、空的桌、空的架,整齐有序,静静等待着新的主人进入。
栗月山强调:“这个真是咱学校特色,每个宿舍都能做到这样。”
四年一轮回,当青春的行囊打包,离别的泪水擦干,壮行的口号淡出,每一届预备警官们都用这最后的仪式,向母校集体辞行。
也用如此“不在场”的方式,迎接他们未来的师弟师妹们。
无声胜有声。
跑操·壮行
http://s10/mw690/baab95ectx6BFoNMzNLe9&690
跑操,警校四年每天必不可少。
毕业前最后一次的跑操,意义非凡。
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音乐舞蹈专业委员会主席刘晏芳,曾亲自参加过2012年6月22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仪式,留下深刻印象。她介绍说:“早上6点,所有毕业生最后一次跑操,学弟学妹们在道路两旁观看。跑操队伍的队旗、服装、口号,非常正规,场面激昂。”
“我们最后一次也跑操了,是大队内的师弟师妹给我们送行。我们中队长在所有队伍前面举着我们大队队旗,领跑。全大队师弟师妹在我们跑操时沿路打着横幅,给我们敬礼、喊口号,算为我们壮行。”
公大杨光说:“我当时真的感觉很想哭。最后一次了,以后再不能和大家一起这样了。”
杨光记得送行的横幅很多条,印象最深的有借意苏轼《南乡子》诗句的“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
还有大队的口号:“扬帆把舵,奋勇拼搏,看我交涉,气势磅礴”,充满壮士临行前的豪情。
刘晏芳主席是作为对校园文化的考察,前往参加刑警学院2012届毕业典礼的。她说毕业典礼上的每一道程序都令她感动,几次落泪。“在警院,正式的毕业典礼是在9点后开始,早6点的最后一次跑操,不是规定动作,学校没有任何组织出面张罗,完全是学生自发的,自己组织的。久而久之,就成为每年毕业典礼的热身部分。”
献歌·礼毕
http://s8/mw690/baab95ectx6BFoFYrRRe7&690
刘晏芳说,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为母校献歌是重要的一环。
2012年警院毕业典礼上的6首歌,都由警院学生自己改编、填词。抒情,励志,感恩,都有。当3000多个年轻的声音一起合唱,发出共同的心声,观礼台上的刘晏芳从操场大屏幕上看到,一幅幅定格,老师、学生、家长,都在这一刻流泪了。几千人处于同一个氛围里,歌曲的动情处引发全场共鸣,没有人能控制得住。在最后一刻,学子们的心又凝聚在了一起。
每年的毕业典礼上,根据上世纪80年代流行歌曲改编的《20年后再相会》,成为警院毕业典礼上的最后一首歌。每年,警院都会将毕业20年、在司法界业绩斐然的学生请回来,用鲜花和掌声拥抱他们。学生以业绩回馈母校,母校则以他们为荣。
“让时光评说,让时代检验”,3000多名预备警官齐声高唱。20年,在历届警院毕业生心目中,已被视作向母校呈交一份优秀答卷的一个时间节点。
歌声落地,毕业生们高呼“母校再见”“恩师再见”,一声“敬礼”,操场上几千人齐刷刷举起手臂。提起当时的情景,刘晏芳动情地说:“青春的臂膀,那就是一片森林啊!我身临其境,我也哭了。”
“值得借鉴的警院毕业模式”
作为一次校园文化、公安文化的考察,刘晏芳认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毕业典礼有不少值得其他院校借鉴的地方。
她说,每年毕业练歌时,在外面找工作、面试的学生都会准时回来。3000多人的合唱,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高度纪律与合作精神。毕业生把毕业唱歌作为毕业前最重要的一堂课,校方也认为这最后一堂课最具凝聚力。多年的坚持,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
学生最后一刻离校的方式,在警院也形成固定程序。毕业典礼结束后,毕业生直接回到各自宿舍,拿起早已收拾停当的简单行李,当场集体坐车离校。这时,所有的学弟学妹们都早已等在校门两侧,烈日炎炎之下,坐班车驶出校门的师兄师姐与欢送的学弟学妹互挥手臂,尽情地流泪,大声地告别:“师兄,再见,我爱你们!”“再见,师弟,我爱你们!”
刘晏芳说,大学生毕业离校,是一个敏感的时刻。前途迷茫,又充满了离愁别绪,一般都是一个人独自离开,会加重伤感和孤独感。而警院这样集体一次性离校,让毕业生就像阅兵一样,从学弟学妹们面前经过,会让他们在离开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归属感、集体感。
考察中刘晏芳也了解到,对一些暂时还不打算离开的学生,学校事先也会联络好快捷酒店,让他们离校后有个落脚点。她说,这是最有人情味儿、最有秩序、最动情的毕业告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