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baa763ffg7cfa41a7ae1f&690
快下雪了,大熊一边想,一边踩着满地落叶,钻进他每年过冬的洞里去。在温暖的洞里,没多久,他就睡着了。熊是需要冬眠的动物。洞外的森林,寒风咻咻地吹着,并且下起雨来。
有一天树上开始积雪,冬天来了。熊在洞里一点儿都不知道。可是,事情发生了。人类随着冬天的脚步来到森林。他们带着工程图和各种工具,把树砍掉,在森林的中央建起了一座工厂。原本没有人的地方,现在来了好多人,大卡车载来了工人。
春天来临时,在深深的洞里,大熊醒来了,睡了这么久,要想起身还真不容易。熊连打了好几个哈欠,然后走到门口。
强烈的亮光刺得他眼睛都睁不开。难道我还在做梦?他觉得奇怪,揉揉眼睛。不是梦,他眼睛没毛病,森林不见了!熊张大眼睛望着工厂,不知道这怎么回事。这时,有个工厂管理员朝他跑了过来,命令大熊去工作。熊吓了一大跳,解释自己是一只熊,不是工人。管理员气坏了,他不信,把大熊押去见人事主管。
http://s15/middle/61b06ce3g9a1b4bcd0dee&690<wbr>& <wbr>卡夫卡变虫记" NAME="image_operate_64711374143537604" TITLE="绘本《森林大熊》赏析" />
其实董事长也根本没相信大熊的话,他两决定坐车一起去问问其他的熊。车开了很久,大熊坐得好难受,更令大熊难受的是,动物园里的大熊们从来没见过不在笼子里的熊,而马戏团中的大熊们也没见过不会表演的熊,他们一致认为森林大熊不是熊……
不再争辩的他想,“我心里清楚,我知道自己是一只熊。”回到工厂换上工作服,把胡子剃光,开始打卡上工。
http://s16/middle/61b06ce3g75cf9330ecff&690<wbr>& <wbr>卡夫卡变虫记" NAME="image_operate_33971374143545031" TITLE="绘本《森林大熊》赏析" />
就这样过了很久……4月,铃兰花盛开在工厂高高的铁丝网上,青草的碧绿色在夏天渐渐转浓,秋天来了。大熊老是抬头望着天边成排南飞的大雁,大熊觉得越来越累。有雪的气息的早上大熊爬不起来,非得别的工人硬把他从床上拖起来。而且工作时他会不知不觉睡着。
http://s6/middle/61b06ce3g9a1bc19ceee5&690<wbr>& <wbr>卡夫卡变虫记" NAME="image_operate_85661374143590274" TITLE="绘本《森林大熊》赏析" />
大熊最终被开除了,他急忙拿起包袱赶紧上路。雪越下越大,浑身湿透的大熊找到一家旅馆,旅馆职员被熊吓了一跳,大熊此时终于想起了自己是谁,走到山里,回归到自我和从前…
http://s5/middle/61b06ce3g9a1bc3077e74&690<wbr>& <wbr>卡夫卡变虫记" NAME="image_operate_78541374143696149" TITLE="绘本《森林大熊》赏析" />
【专家解读】我本来想做一只熊
——著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 彭懿
结尾的一页突然就没有了文字——
画面静了下来,静得让人措手不及。哦,一个多美的雪夜啊,美得都有些残酷了。雪早就住了,暗蓝色的天幕上挂着一牙弯月,还有星星点点。熊不见了,有两行熊迹伸向那个洞口,熊坐过的地方散落着一些什么……
一个那般令人扼腕悲凉的故事戛然而止。熊是死是活,全凭读者去猜测了。关于这只森林大熊的命运,说法有分歧,一种是说它在困惑中冻死了,因为雪地上看得见它的一部分尸体。还有一种说法可能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比较乐观,说是熊最终还是在回归自然的本能的召唤下醒了过来,进到洞里去冬眠了,作者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不管是死是活,熊的命运都是一幕让人发指的悲剧。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心灵都被这幕悲剧震撼了!
当那头熊从冬眠中醒过来时,还不知道等待着它的是一场噩梦,它不但在一个冬天就丧失了家园,而且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我是谁?”“我忘记了什么?”春去冬来,当无家可归的熊像流浪汉似的用树枝挑着一个包袱,又一次本能地走进森林时,甚至不知自己是来冬眠的了。它半卧在那里,身上落满白雪都快要冻成一座冰雕了,还在呆呆地对天发问:我是来干什么来了呢?这当然是一个现代寓言,作者是借熊之口,在批判我们人类。熊是无辜的,是谁把它摧残成这个样子呢?是谁夺走了它的家园,又是谁剥夺了它生存的权利呢?元凶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其实,那头可怜的熊当然不是熊了,不过是工业时代人的一个缩影。正是在这种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压迫下,人才会迷失自我,扭曲天性,最终自掘坟墓葬送了自己。
与约克•史坦纳合作也好,还是自写自画也好,约克•米勒的作品总是充满了这种批判的精神。他的那部让他名声大噪的处女作《推土机年年作响
乡村变了》以及可以称之为《森林大熊》姐妹篇的《再见,小兔子!》,都是涉及环保议题的醒世之作,不过他本人却表示自己无意宣扬“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因为他“既非道德家也不是说谎者”,他只是想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并且藉此引导读者思索自己的生活环境
。
不得不承认,约克•米勒那种写实的绘画风格,更让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拥有了一种强烈的现实感。这位出身于瑞士的绘画大师,自从第一本书开始,从未放弃过这种类似照片、立体感极强的写实画风。约瑟妮•塞特琳曾经为瑞士IBBY撰写过一篇研究他作品的论文,精准地阐述了其作品的特质:“约克.米勒的作品远比单纯的写实画作更丰富……在他作品中的每一样东西都表现得栩栩如生,而读者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画作中层次丰富的想象空间。”
有人还授予了约克•米勒一个漂亮的头衔:擅用镜头的图画书导演。是的,这也是他图画书最显著的一个特征。看他的作品,如同看一场电影,推拉摇移,镜头被他切割得既娴熟又流畅。一头棕色的大熊高傲地站在秋天的悬崖上,眺望着南飞的野雁……这是这本《森林大熊》开场的第1个画面,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全景。接下来,画面被缩成了四格,除了熊搂着肚皮憨态可掬地躺在洞里冬眠的一幅除外,镜头基本上是原地不动,分别是熊钻洞、人类砍树、洞上面盖起了工厂。一个全景加上四个中景,就把还一无所知的熊推上了悲剧的中心,让人不免担心起熊的命运来了。
漫画格,也是约克•米勒偏爱的手法之一。熊从冬眠中醒来的那一段,他把一页分隔成六个同等大小的画面,分别表现了熊沉睡、翻身、睁天眼、打哈欠、爬起来及又躺下伸懒腰的几个动作,让画面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动感。后面熊在工厂打瞌睡被开除的情节,他也使用了同样的六个漫画格。
为了凸显森林大熊的可悲的境遇,约克•米勒还先后两次画了它远眺南飞野雁的场面。第一次,熊处于画面的正中央,昂首挺胸,那时它还是这片森林的主人。第二次,画面几乎被压缩到了三分之一,窄窄的一长条,熊也被挪到了画面的一角,只剩下半个身子,与野雁之间还多了一道铁丝网。前后一对比,将熊丧失家园的那种沮丧的心情全都传递出来了。还有,他故意把人类的工厂画得像彩色设计图纸一样,僵硬规则,没有生命,而开头与结尾的两片森林却画得生气盎然,这也是一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