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理论知识整理

(2014-06-19 10:36:19)
标签:

情感

分类: 知识梳理

小学语文理论知识整理  

一、填空题。

1、三五X教学策略,三是(落实“三维目标”)、五是指(“五个贯穿始终”)、(  X )是指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3、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

4、低年级“自主探究”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自读识字)—(合作交流)—(品读领悟)——(巩固延伸)

5、中高年级“自主探究”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预习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验)  ——( 巩固延伸 )

6.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必修课程)

7.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8.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课程为主。

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1.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综合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2.基础教育课程改变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努力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3.概括地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自主、(合作)、创新。

1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5、课程目标根据“ 知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                                         1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7、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作)。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识,善思考,(富有个性的表达)。

19、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0、《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21、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22、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23、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语文活动的教学重点。

24、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5、 培养学生倾听 、(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26、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出现。

27、我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是蓓蕾读书和写字。

28、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9、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三个重要目标是:

30、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作文三个大环节都是积累、尝试、评改。

3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32、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33、课标要求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提成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4、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品读体验”环节注意理清三个层次:品读重点段落;赏读重点段落;评读重点段落。

二、单选题。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观点是:(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第一学段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C掌握)

3、新课标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中的第7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B第二学段)

5、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

1、小学低年级写话和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策略的第一个环节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根据表达要求,积累表达所需素材,为表达做好内容上的准备,侧重于解决(写说什么)的问题;第二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研讨如何根据训练要求进行表达,明确表达的方法,丰富语言,侧重于解决(怎么写说)的问题。

2、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毕业时课外阅读总量要不少于(100万)字

3、“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是(第二学段)的要求。

4、关于综合性学习,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D.综合性学习要在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三、简单题

1、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校本课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过程?

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问题-设计-行动-总结

3、新课程应学会什么?

学会鼓励与赞赏。学会引导和帮助。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反思。

4、角色发生了那些转变?

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有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5、教师有那些新的学习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密切的合作。

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6、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增强课程的整合能力。

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的能力。

7、怎样用新观念教好新教材?

重视单元教学目标。

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强化教学的反馈意识。

8、创造性使用教材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1表现在对教辅教具的自主开发。2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9、什么是学习环境?情境 ,协作,交流,意义建构。

10、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精神?自主,合作,创新。

11、教学方式应实现哪些转变?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教授知识为主动求和。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互动交流。

12、落实“三维目标”是什么?

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13、坚持“五个贯穿始终”是哪五个?

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14.在语文教学中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用书三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教学用书是对教材的解读和补充。

15、如何发掘和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一依托文本,生发主题;二关注生活,挖掘主题;三融合学科,提炼主题。

16、指导写字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观察:指导学生观察汉字,按“整体-部分-整体”顺序进行。

练习:根据观察到的字的特点进行书写练习。

比较:将自己书写的字与例字进行比较,明确笔画是否到位。

书写:比较后在进行书写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17、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8、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分析题

(一)案例分析 1、一位教师执教《太阳》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环节。教师假扮后羿射日,当正要射下第十个太阳的时候,学生纷纷阻拦,说出“慢着!”“等一等!”“别射!”而当教师问“为什么不能射?”时,学生却哑口无言,连忙翻书,但一时难以组织好语言。

如此安排表演,你认为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

答 :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着为老师在教学中颇费心思,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他的本意我想应该是创设这个情景让学生表述太阳的作用。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想的程度,课堂上出现了冷场。另外,既然已经学完了“关系密切”了,这个表演只是让学生来复述文中的内容,这种情景的意义性已经不大。我想,把这个表演安排在教学“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之前,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带着问题去探究“为什么这第十个太阳不能射?”比较合理。

(二)问题分析及对策

1、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答: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2、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处理?

答:我不禁要为这位学生叫屈。可以看得出这个孩子非常富有童真,句子充满了童趣。小学低段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孩子表达的兴趣,乐于表达的习惯。特别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保护,案例中的老师的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想,我会给这个孩子一个优,并且在班级上给予表扬,表扬他造句的生动,想象力的丰富。

3、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就可以了,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有效支持和正确引导,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以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决定了自主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除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串联教学环节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

总之,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以为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便接受性的被动学习为探索性发现性的学习

4、如何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学习动机,扫除学生怕习作的心理障碍。

只有让学生写内心世界的感受,学生才会高兴的说,高兴的写。

(二)、开展实践活动,激励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适时开展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的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主义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儿童喜爱的中外名著。摘抄名言名句,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知识。

(三)、开设说话课可以说促写,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习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习作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学生说过后,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习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四)、完善习作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作文后,老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在习作批改中,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