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评课稿
(2013-12-27 08:15:28)《观潮》评课稿
明德小学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在教研室杨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迁安与卢龙的交界处:彭店子易庄小学,听了谢红波老师用单元目标尝试教学的思路上的这篇课文,感触颇多。红波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在第一课时中有一个目标是:理解“笼罩、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上网知道的,而老师的引领也就是这些方法,《课标》在中年级段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所以,我建议要具体词语具体对待,有些词语完全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例如学生都不理解的“若隐若现”。
2、第一课时谢老师提出的朗读目标是:我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而学生的课上的第一次展示读,老师的要求就是:顶天立地的读----读出气势。这显然与本课要达成的目标不符。建议老师把要求降低,出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
3、第一课时谢老师先后两次让学生谈谈钱塘江大潮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要求用文中的词句。而目标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给我留下的印象,这里的问题承载的教学目标就不明确,建议老师对问题进行修改。
4、第二课时问题探究一: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将潮水的变化展现出来的?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对应的目标是:我能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两个学生很容易的说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看似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总觉的太容易了。“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是《课标》对高年级段提出的要求,问什么四年级的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说出答案,而且几乎没有老师的引导,很显然这是一个假的问题。建议老师的问题在简单些,可以让学生在文中勾出表示时间或方位的词语,这样更简单些。
几点不成熟的拙见,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