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盛秋鹏教授本体心理学--本能的意象-生,死

(2013-01-25 15:49:15)

http://s15/mw690/ba7e182dtd41844b3602e&690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adwwH3hbAA/

盛秋鹏教授本体心理学--本能的意象-生,死(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eg1BbLSXwg/

盛秋鹏教授本体心理学--本能的意象-生,死(2)

 

文字版

本能-生命最初本来的能量:生存的能量。

生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再谈死亡 (20:36:28)

由于死亡人的根本性的问题 (20:36:51)

所以才会有超越人的终极问题的理念 (20:37:10)

宗教也是在解决这个终极问题 (20:37:18)

说到死亡都会感觉到是恐惧的根源 (20:37:48)

死亡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38:09)

死亡及对死亡的情绪(恐惧) (20:38:38)

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才会死亡焦虑 (20:38:53)

有自我意识的时候才会出现死亡焦虑 (20:39:00)

作为主体与本区分的时候,死亡的恐惧就产生了 (20:39:16)

死亡本身是客观的,但对死亡的主观感受是在一定阶段—有自我意识产生的。

热力学第二原理是熵增大原理。第一是能量守恒定律。

图片1是无机的,无生命的感觉。

图片2就是想让时间定格下来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死亡。看到这么美的图片想投入其中,跳下去。

还有性交,此时此刻想停下来这一时点的冲动,就是死亡的冲动。

看来死亡伴随着每一时刻,有这样的体验。

高峰体验就是一种死亡的感觉。

直视太阳的那一刻,就是与死亡相连的。

人有二件事不能做,一种是直视死亡,另一种是直视太阳。

为何有生的意象与死连在一起。就好象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圈。生的极致就是死亡,死亡的极致就是生。

 

人都有一种本能是恶死好生。事实上生与死是一样的。也存在着恶生好死。

人除了有死亡焦虑外也同样存在出生焦虑。

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二个方面。

人突破自已早好的安全圈向外走,向外走的不确定就是出生焦虑。从圈里来看,突破原有的意义的丧失,就意谓着死亡。所以死亡焦虑也就是出生焦虑。

有人愿意死,不愿意生这本身就是一个逻辑。

好生者必怕死。怕死者必怕生。这才是符合逻辑。

每一个人在每时刻都经历着死亡与出生。

死亡从本质上讲意谓着一种意义的丧失

而从出生或从发展是新意义的产生。它必然是以原有的旧意义的丧失为前提的。

所以生与死是同一件事。

从生的角度看生的意象的表现

嫩芽,生命的初始的过程。

像蛹变蝴蝶的瞬间,希望与危险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如日中天,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冲突也走到了顶点。到了40不惑。

有果实的状态,自我实现。但有孤独,悲凉的感觉。

秋风,落叶。

月亮最园时,8月15,给人凄凉,老气横秋说的也是这时的生命状态。

刚刚出生,充满希望,但同时又脆弱,不堪一击。稍动下就会夭折。

春天百花齐放,内在能量积极发展,但另一方面有些花开完不一定会出结果,可能会昙花一现。我们许多梦想可能会摧残。

夏天生命活力,很阳光,但同时内心冲突烦乱达到顶点

秋天即有收获,另有孤独。

冬天生命状态是冻结的。象冰一样。

内在能量凝结,冷冰冰的。

但象睡着的水,一但融化,巨大的能量是潜藏的,变成水,滋养万物带来生机。

--生的本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能量的流动的过程,在各阶段的特征是不同的。

每一阶段有特点。生命如水。

水是从冰山上融化,汇成小溪,到小河,到长江,黄河。然后波涛滚滚。百川成大海,那一刻,一切平静下来。

最后是百川纳海,一切平静下来。

因为对死亡恐惧,引发我们逃避行为,有很多防御机制。比如终日忙碌不停下来,这就是逃避。最原始的防御是否认。否认我会死。

自我特殊性,我是与众不同的,我与别人不一样。所以在我身上不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所以我是可以不死的。

终极拯救者,相信在冥冥中会有终极拯救者神保护我,在关键时会出现来救我的。

还有的与死神来游戏开玩笑的方式来回避死亡,以对抗,抗争的方式来证明自已是强大的。可以战胜死亡。

还有性,强迫性的性行为也是逃避死亡的方式,可以用性行为让生命继续延续。色情狂的行为就是对死亡的逃避。

这些是直接面对死亡的第一层防御。具有这一特征的人每天都会面对死亡这一问题。

有的人在这基础上再向外逃, 不断的做这样的事,那样的事。没有漏洞,我就安全了。

这种工作狂,是对死亡的逃避,只是离死亡很远了,不能一下子就能看到死亡焦虑的东西,是在前面的防御上又建了一层防御。、

还有一种是压抑,我没有死亡焦虑,我对死亡没有一点感觉。看起来不怕死,实际上将焦虑压抑来。

还有理智化,编织逻辑,也是逃避死亡第二层的防御方式

还有转移,升华。将能理转移到其它方面,

精神分析是越来越让人逃避死亡的焦虑,最终不得不面对死亡的这一终极问题。

一个人无论穿多少件衣服,不是这个人本身

人的真相就在死亡这个地方走得越远,就越假。

离死亡越近,各种病态的也越多。比如否认机制的越多,可能会表现出各种严重的精神病的症状。在反抗阶段,可能会表现各样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在性的阶段可能会有性变态。

而在后面的好象是更健康。其实离真正的健康更远了。

向着死亡方面去走,真正的面对它,最终你战胜恐惧时,你会发现,原来你恐惧的东西其实并不害怕。

这才是真正的宝贝。

就是象真正的宝贝是在深山上,却有魔鬼守着。所以你会很恐惧。

咨询中你陪着一个人走这个过程,你会发现在咨询中,这个人会表现出很多所谓的症状出来,因为他往回走,会出现一些相。一些现象。走这个路的人,陪着走这个路的人,都要有信心,而且要有决心。冲破各种各样的阻力,尤其是冲破各样的恐惧,走到他想要去的地方。

生与死可以相互转化的。

从生至死的转化,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能量的缺失,而生命的能量是以爱的形式表现的。

实际上是爱的缺失。如果一个人在成长中,有这种现象,爱的缺失的现象,就会发生从生向死方向的转移。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是在这样的条件产生的。

 

让这种缺失的状态不断的表达出来,影响了他的发展。这是一个条件。

再一个条件,是能量被阻译了。受了挫折,堵住了,上游被堵,下游干枯。上面能理聚集,出现堰塞湖,有一天突破会洪水泛滥。

再有一个是溺爱,来自于父母的过度补偿,

死可以转化为生,条件翻过来就可以了。

能量的流动起来,有的人认为父母不爱自已的,对父母有很大的怨恨,通过咨询,他慢慢的认识到父母是爱的,内心发生的转变时,来自于父母的能量流动起来。

能量流动起来,生命就会发生转换。

这个过程应该是缓慢的,渐渐的过程。这叫情感的淡释。

由于过程不疏通,采取缓慢释放的过程

转化点:是个自然的过程,所谓物极必反,痛快相驳。没有痛苦的积累就没有改变的可能。

最初的死亡焦虑,没有这些痛苦,就没有探索本性的探索与发展变化的动机了。从自我实现的目标发展的过程。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命设计好了这一机制。任何情绪都是有意义的。

恐惧是好的,痛苦是好的,才会有改变的动机,才会有生的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