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直接被官方下令禁止发行并且销毁的小说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了,但是当年这本书曾经风靡一时,还对别的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本禁书出现在明朝,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小说是《水浒传》之类的,但是鲜少有人知道,当年的那部瞿佑的《剪灯新话》也很有名,而且十分有艺术价值。因为某些原因,它被官方明令禁止,但是却意外地在周边国家流行开来,并且对亚洲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剪灯新话》被研究者认为是由唐宋传奇到清代笔记小说之间的过渡作品,鲁迅把它归为“拟古派”:“先有钱唐瞿佑仿了唐人传奇,作《剪灯新话》,文章虽没有力,而用些艳语来描画闺情,所以特为时流所喜,仿效者很多,直到被朝廷禁止,这风气才渐渐的衰歇”。
http://s7/mw690/003pJcbizy7cs6g2LH056&690
瞿佑一生著述很多,只有《剪灯新话》、《归田诗话》、《咏物诗》等几种保留下来。
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这本书诞生,公元1421年重新校订并且出版,但是仅仅一年以后,这本书就被官方明令禁止了。
它被禁的原因也巧的很,当时明朝的最高学府叫做国子监,就像每间学校都有校长一样,国子监也有自己的校长,他叫李时勉。这位老师勤勤恳恳,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每天都满怀热情的去上课,可是却很奇怪自己的学生们每天都无精打采的,于是他决定晚上到学生宿舍去看看学生们晚上都干了什么,为什么白天这么困倦。到了宿舍之后他意外地发现,好多学生都在看一本名叫《剪灯新话》的书,以至于占用了他们的学习精力。
李时勉很好奇,不知道书里写了什么让学生们都喜欢看,于是他在学生那里借来一本书,并且回家连夜看完了。看完之后,李时勉了解了书的内容,深感不妙,赶紧给皇上写了奏折汇报这件事情,希望引起皇帝的重视,可是他说的太多了,皇帝根本不耐烦听他啰嗦,于是直接让礼部尚书主持了一个会议专门讨论这件事情,李时勉向参与会议的官员讲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并且成功的说服了与会人员,然后让这本书被禁。
http://s8/mw690/003pJcbizy7cs6g746Xc7&690
李时勉对这本书的评论很差,说它是“邪说异端”,这是真的吗,书里到底有什么内容让他这么反感这本书呢?
确实,李时勉的眼光很犀利,这本书除摹书普罗男女的畸变离奇隐秘外,其人鬼相恋,“交合之事,一如人间”,亦成为遭禁主要原因之一,作者自己都坦陈此书“近于诲淫,藏之书笥,不欲傅出”。这本《剪灯新话》和传统的教科书或者小说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本建立“虚构事件”上的书,叙述内容要依靠怪异之事,而且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就是让古代人和现在人说话,让死人和活人说话,这颠覆了一般的小说方式,吸引了大批读者。
http://s15/mw690/003pJcbizy7cs6gaMrk4e&690
李时勉此人是个忠心为国的好官员他性情十分耿直,以报效祖国服务天下为己任。因为这本禁书是朝廷官员写的,这让他难以理解,所用他用“俗儒”来训斥自己的同僚。
可是,结合时代背景来看,这本小说的诞生是很正常的,也符合历史的发展。这本书的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而这本书也恰恰描写了元朝末年江南城镇的商业文化的发展对市民的影响,有着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可是就是这本书里流露出的与传统不怎么一致的思想让李时勉这位一心为国的官员难以接受。
因为重印以后仅仅一年朝廷就将这本书给禁了,再加上当时的文化传播的很慢,所以这本书流传的并不是很广,还有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它就已经上了“黑名单”,所以这本书在国内并没有掀起什么大浪来。
http://s3/mw690/003pJcbizy7cs6ge2Ayb2&690
可是在国外,这本书却出乎意料的受到了人民的追捧。朝鲜李朝人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尽管书被禁了,他们仍然来到了明朝并且想方设法的弄来了一本,通过他们,这本书又传到了日本和越南,在亚洲地区引起了一阵热潮,对于亚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朝鲜正在推行汉语,国民学习汉语自然需要一些“练习材料”,这本《剪灯新话》写的都是平民的故事,平易近人,再加上用词浅显易懂,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看,成了朝鲜的汉语教材。
在日本,这本书对当地文学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影响过程,先是影响本地文学的创作形式,后来又影响了内容、精神各方面。人们一开始只是将这本书译成日文看,后来就出现了仿写的人。在越南,这本书也有仿作。
http://s9/mw690/003pJcbizy7cs6ggVKgd8&690
虽然《剪灯新话》成了一本禁书,但是它自身带有的艺术魅力并没有让它湮没在历史中,而是成为了被美国学者称为“中国最早具有跨国影响力的古典小说”。不过这么一本书,当年我们错过了,现在知道了它的意义就不会再放弃了,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这部小说从日本被引了回来,让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它。
从现有的资料看,明代的禁书仅十几种,与后来清朝的一百多种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在为数不多的禁书中,传奇小说集《剪灯新话》颇受后世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