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2015-02-02 13:27:03)
标签:

书法

资料

合集

分类: 书法篆刻

一、长风帖

http://s13/mw690/003pJcbigy6PF0w5txi1c&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5/mw690/003pJcbigy6PF0w8UFC74&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16/mw690/003pJcbigy6PF0wbs2r6f&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5/mw690/003pJcbigy6PEZJoNsUb4&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3/mw690/003pJcbigy6PEZJsXya02&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7/mw690/003pJcbigy6PEZJy8vQ76&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13/mw690/003pJcbigy6PEZJDeKEfc&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2/mw690/003pJcbigy6PEZJIkvf31&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15/mw690/003pJcbigy6PEZJOx429e&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12/mw690/003pJcbigy6PEZJSRxpeb&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12/mw690/003pJcbigy6PEZKvmUXeb&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11/mw690/003pJcbigy6PEZKFxnc9a&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硬黄纸。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前人评述

  1、此帖笔意洒脱,无后人点画,有晋人遒润之风,……。(王廷相跋)
  2、古人临书不在拘拘形似间,譬如双鹄摩天,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乃其所以为佳。观褚河南所临右军诸帖,结撰翩翩,姿态横出,何尝一笔废法,又何尝一笔为法所缚,真翰苑射雕手也。(汪道会跋)

历代递藏

  作品由赵构、虞谦、曹邦彦、王肯堂、虞大复、李宗孔、王顼龄、清内府递藏,现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后有四跋,依照卷中次序为曾棨,董其昌,王廷相,汪道会。其中董其昌跋文如下:
  昔在史馆,同年王检讨尝携此卷视予,解“状谓”二字曰“壮温”。检讨深於医理,其语当不谬,后有“睿思东阁”小玺,盖宋时大内宝藏,虞氏天球也,来初学宪重还旧观。今日於名园展玩永日,大可消暑,当辟尘犀,诚为厚幸。董其昌题,庚午六月。

关于临摹作者

  王崇齐在《褚遂良摹《长风帖》墨迹初探》一文中认为:“历来归属为褚遂良所摹之王羲之《长风帖》,……用笔与点画与米芾有相当的关连,学者如王壮弘已指出其为米芾临书,其他学者亦有相同鉴识。”
  王壮弘在《碑帖鉴别常识》一书所附“影印本历代墨迹真伪表”中认为:“晋王羲之长风帖,草书,宋米芾临本。”

 

二、初月帖
http://s6/mw690/003pJcbigy6PEZKLIz375&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15/mw690/003pJcbigy6PEZKXj6mbe&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14/mw690/003pJcbigy6PEZL9HdP8d&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9/mw690/003pJcbigy6PEZLhEdG38&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7/mw690/003pJcbigy6PEZLqJee26&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5/mw690/003pJcbigy6PEZLzc5S54&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14/mw690/003pJcbigy6PEZNp8o51d&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10/mw690/003pJcbigy6PEZNE9Yt79&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8/mw690/003pJcbigy6PF05p24L77&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初月帖》为东晋王羲之作品,传世法帖为唐摹本,697年(唐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命人临摹。集于《万岁通天帖》中。《万岁通天帖》又称《王氏门法书》。唐代钩填本王羲之一门书翰。纸本墨迹卷。《石渠宝笈》载:卷高八寸三分,横七尺八寸八分。共十帖:一、《姨母帖》王羲之书,行书;二、《初月帖》王羲之书,草书;三、《疖肿帖》王荟书,草书;四、《翁尊体帖》草书;五、《新月帖》王徽之书,行书;六、《廿九日帖》王献之书,行书;七、《王琰牒》王僧虔书,行书;八、《卿栢酒帖》王慈书,草书;九、《汝比帖》草书;十、《喉痛帖》王志书,草书。697年(唐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此帖即十卷之一,宋时。其中尤以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徽之《二日帖》、献之《廿九日帖》、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此卷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二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炎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炎。今卷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
  
  《初月帖》释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注:释文多有不同,例如“停行”,有释作“济行”;“不办”,有释作“不辨”等等。这里暂附《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刘秋增、王汝涛、刘锡山,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所录释文。

    近期一直想写这封信,但因没有邮差,没法寄信(所以耽搁到现在)。昨天到达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来信,即使相隔遥远,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嘱托您,近来还好吧?我却突然生病,身体十分差。刚刚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写到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初月帖》起首称“初月”,即“正月”,避王羲之祖父“王正”之讳。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351年(东晋穆帝永和七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悴”,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悴”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

 

    开头“初月”二字,用笔大胆,“初”字末笔直接“月”字一撇组成一道很长的弧线,奔放开张,形成第一字组;接下来变换其书写节奏,徐徐放缓;“十”字成方行,横向与“初月”反差较小,字间上下留空白处,形成单字组第二组。“二日”横向紧缩,收的很紧,但为了协调上文纵向较长,笔划饱满,雍容大度,且具风彩,组成第三组。“山阴”二字就有了新的变化,“山”字因字取形横向放开,纵向收紧,廖廖三笔,顾盼生情,“阴”字横向稍宽左高右低且与“山”字中间留有余白,正应古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意成第四组。“羲”为第五组,字略大,在笔划的处理上疏密反差较大,像刻意为之,稳住阵角。此行成左弧行线。
  
    第二行呈左弧线,行列较宽。第六组,起笔速度很快,“之”小“报”大,“之”字横向紧缩,与“报”实连,丰润洒脱,刚劲而意敛。第七组,舔笔润墨,留一空白处,逆行入笔,书就“近欲”二字。第八组,意连“遣此”二字,字型向左摆动,其过度空间与上一空间相似,如没有“遣”字中间一长竖去破其空白处,也许空间构成是雷同的。“书停”二字紧连“此”下,字势继续朝左倾斜,“书”静“停”动,一静一动,趣味天成,组成第九组。
 
  第三行行列呈垂直线状。“行无人”三字一气合成,潇洒奔放,完全放开,直书胸臆,与第二行呼应,形成空与实的对比,构成第十组。换口气,舔舔墨,冷静少许,观前顾后,承上启下,不温不火,书就“不”字,单字十一组。留空兼顾第二行,对准主轴线,速度渐渐加快,“辨”留小空白与“遣信”组成十二组。留白,夸张变行“昨”,单字组成十三组。
  
    第四行,整行向右斜。“至此”二字与第二行“之报”用笔结字相似,空间构成有别,成十四组。“且”单字为十五组。“得”与“且”用笔相同,字势相似,兼顾第三行的奔放,多了几分雅气,以静制动,蕴藏无限哲理,让人联想翩翩,回味无穷,构成十六组。“去月”为十七组,有舔墨意,用笔结字与开篇相同,两条长弧线遥相呼应,暗合“一字乃终篇之规”意。“十六”为十八组,“十”向左跌,“六”向右摆动。“日”紧跟“六”下,归复平正,但是整行向右倾斜,顺其自然。
  
   第五行还是向右斜。“书”为十九组,较小,但字势开阔,上紧下松,一变平和面目。“虽远”成二十组,“虽”轻“远"重,缠绵多情。“为慰”,第二十一组,“为”横向放开,“慰”竖长,自然和谐。“过属”为二十二组,墨色浓黑,笔划饱满,顾及“月”字长线,留白后且有收意。“卿佳”二十三组,上挤下开,像一字,爽朗之余给下一行做好了伏笔。
  
    第六行与第五行行列较大,呈垂直状。“不吾”为二十四组,两字各具风采,“不”宽“吾”长,自信洒脱,意境高远。“诸患”,二十五组,纽转翻绞,不经意间偶然天成,且自然天真。“殊劣殊劣”,二十六组,激情所至,破锋入笔,行笔中逐渐调整锋芒,于方于圆,行云流水, “方”,二十七组,形如岸边山石,磅礴威严,与流水相映成趣。
  
    第七行,行列成垂直状。“涉道”,二十八组,字势恣肆,犹癫狂百态,似九曲迂回,波澜不惊。“忧”,二十九组,单字成组,承上启下,用笔最狠,字形略长,删繁就简,险中求稳。“淬”,单字,三十组,稳重开张,叛上易下,笔墨肢体语言已发挥到了极致。“力不”,三十一组,于“淬”相似,变化较小,舒缓沉着,却又紧锣密鼓,酝酿排比意蕴,给下一组险绝造势。“具”单字,三十二组,极似一“努”势,得势忘形,一泻千里,真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八行,半行。字列垂直。“羲”,单字,三十三组,如果说前面已经过飞瀑直下的话,那么“羲”字则为汹涌澎湃浪花,力感全被柔韧所淹没。“之报”三十四组,“之”小“报”大,迂回环绕,百折不挠,与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境暗合。
  
    短短六十一字,共用了三十四个字组。字组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变化极为丰富,最明显的是上下之间的距离,如第三行第十组“行无人”密,十二组“办遣信”也密,中间第十一组“不”字上下留很大一处空白,“之报”密,“遣此书停”也密,中间“近欲”二字上下留白;再如前五行下半部分密,上半部分间隔较大,于是形成块面的疏密对比,显得非常活泼。行列不在垂直线上,而在于左右摆动,形成错落关系。如第二行列第六组“之报”与第七组“近欲”向右斜,第八组“遣此”与“书停”却向左斜,感觉非常丰富,有一种曲径通幽的美感。顾盼关系,如“十七组“去”向左倾,“月”向右倾,十八组“十”向左倾,“六”向右倾,“十”则写得比较挺直,显的很灵动,象一首律诗,平平仄仄,抑扬顿错,富有节律感。
  
   《初月帖》在章法上行列的构成上是先左弧线,制造矛盾,接下来行列右弧线再次激化矛盾,第三行垂直线化解矛盾,第四行制造矛盾,第五行列加深矛盾。隔离,第六行列化解矛盾,第七、八行直抒胸臆,表达理性的洒脱的人生追求与艺术境界。王羲之自云“结构者谋略也。”又云“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若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从字意来看,笔法、字组、行列,章法及通篇的统筹都在“谋”字范围内,是理性的思考,意在笔先。


  此帖“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董其昌语)。 

延伸阅读  

 

 

王羲之初月帖章法解析
                                         
 李炳

          

   前几天有一位书友问我,王羲之要活到今天,他会不会出来投稿,我说会的,不信,你看看他的信札,其内容大都是身体不适,正在服用五石散,再问对方怎么样,患殊患殊,你看我都病成这样了,你就揍和着看我的字吧。其用意是说我都病成这样了,我能写成这样,如果我身体健康着,我会是这个水平吗?假如他老人家能活到现在,那不投稿才怪呢。现今人投稿不就是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吗,其他不用细说,就其排第四位章法,也让我等学习终身。
这是我的戏言,我最喜欢的是王羲之《初月帖》。
   《初月帖》为
草书,8行,61字。墨迹纸本。其文曰:“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属,卿佳不,吴顷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相传是唐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王褒等二十八人收藏共十一卷献出,,命弘文馆薛稷,钟绍京双钩填廓以后以墨填之,做成副本,以便收藏,学习之用。世称《宝章集》,今人称《万岁通天帖》,其中王羲之《初月帖》最为精彩。董其昌于帖后拔“云花满目,弈弈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等语,米芾称“下真迹一等也”。
    《初月帖》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所渴求的至宝,也是藏家必争的名品,到了
现代仍发挥着其经典功用。书家大谈“二王”是经典,是魏晋风流的代表,是当今书法学习创作和借鉴的宝贵资源。做为书法之爱好者,临帖之余,就其心得,解其章法之要。
     开头“初月”二字,用笔大胆,“初”字末笔直接“月”字一撇组成一道很长的弧线,奔放开张,形成第一字组;接下来变换其书写节奏,徐徐放缓;“十”字成方行,横向与“初月”反差较小,字间上下留空白处,形成单字组第二组。“二日”横向紧缩,收的很紧,但为了协调上文纵向较长,笔划饱满,雍容大度,且具风彩,组成第三组。“山阴”二字就有了新的变化,“山”字因字取形横向放开,纵向收紧,廖廖三笔,顾盼生情,“阴”字横向稍宽左高右低且与“山”字中间留有余白,正应古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意成第四组。“羲”为第五组,字略大,在笔划的处理上疏密反差较大,像刻意为之,稳住阵角。此行成弧行线.
     第二行呈左弧斜,行列较宽。第六组,起笔速度很快,“之”小“报”大,“之”字横向紧缩,与“报”实连,丰润洒脱,刚劲而意敛,彬彬君子乎。第七组,舔笔润墨,留一空白处,逆行入笔,书就“近欲”二字。第八组,意连“遣此”二字,字型向左摆动,其过度空间与上一空间相似,如没有“遣”字中间一长竖去破其空白处,也许空间构成是雷同的。“书停”二字紧连“此”下,字势继续朝左跌宕,“书”静“停”动,一静一动,趣味天成,组成第九组。
     第三行行列呈垂直线状。“行无人”三字一气合成,潇洒奔放,完全放开,直书胸臆,与第二行呼应,形成空与实的对比,构成第十组。换口气,舔舔墨,冷静少许,观前顾后,承上启下,不温不火,书就“不”字,单字十一组。留空兼顾第二行,对准主轴线,速度渐渐加快,“辨”留小空白与“遣信”组成十二组。再空一处白,夸张变行“昨”,单字组成十三组。
     第四行,整行向右斜。“至此”二字与第二行“之报”用笔结字相似,空间构成有别,成十四组。“且”单字为十五组。“得”与“且”用笔相同,字势相似,兼顾第三行的奔放,多了许多文气,以静制动,蕴藏无限哲理,让人联想翩翩,回味无穷,构成十六组。“去月”为十七组,有甜墨意,用笔结字与开篇相同,两条长弧线遥相呼应,暗合“一字乃终篇之规”意。“十六”为十八组,“十”向左跌,“六”向右摆动。“日”紧跟“六”下,归复平正,但是大势以右,就顺其自然吧。
     第五行还是向右斜。“书”为十九组,虽小,但字势开阔,上紧下松,一变平和面目,于前四行区分,于变化之能是。“虽远”成二十组,起笔微思,留空白处,“虽”轻“远"重,缠绵多情。“为慰”,第二十一组,“为”横向放开,“ 慰 ”竖长,自然和谐。“过属”为二十二组,墨色浓黑,笔划饱满,顾及“月”字长线,留白后且有收意。“卿佳”二十三组,上挤下开,像一字,爽朗之余给下一行做好了伏笔。
     第六行与第五行行列较大,呈垂直状。“不吾”为二十四组,两字各具风采,“不”宽“吾”长,自信洒脱,天下唯我其谁,高处不胜寒,意境高远。“诸患”,二十五组,纽转翻绞,不经意间偶然天成,且自然天真。“殊劣殊劣”,二十六组,激情所至,破锋入笔,行笔中逐渐调整锋芒,于方于圆,行云流水,黄河之水天上来。“方”,二十七组,如岸边山石,磅礴威严,与流水相映成趣。
     第七行,行列成垂直状。“涉道”,二十八组,字势恣肆,犹癫狂百态,似九曲迂回,波澜不惊。“忧”,二十九组,单字成组,承上启下,用笔最狠,字势略长,删繁就简,道法自然,险中求稳。“淬”,单字,三十组,稳重开张,叛上易下,笔墨肢体语言已发挥到了极致。“力不”,三十一组,于“淬”相似,变化较小,舒缓沉着,却又紧锣密鼓,耘酿排比意蕴,给下一组险绝造势。“具”单字,三十二组,极似一“努”势,得势忘形,一泻千里,真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第八行,半行。字列呈垂直线。“羲”,单字,三十三组,如果说前面已经过飞瀑直下的话,那么“羲”字则为汹涌澎湃浪花,力感全被柔韧所淹没。“之报”三十四组,“之”小“报”大,迂回环绕,百折不挠,与苏轼“归去也,也无风雨也无晴”语相暗合。
    短短六十一字,共用了三十四个字组。字组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变化极为丰富,最明显的是上下之间的距离,如第三行第十组“行无人”密,十二组“办遣信”也密,中间第十一组“不”字上下留很大一处空白,“之报”密,“遣此书停”也密,中间“近欲”二字上下留白;再如前五行下半部分密,上半部分间隔较大,于是形成块面的疏密对比,显得非常活泼。行列不在垂直线上,而在于左右摆动,形成错落关系。如第二行列第六组“之报”与第七组“近欲”向右斜,第八组“遣此”与“书停”却向左斜,感觉非常丰富,有一种曲径通幽的美感。顾盼关系,如“十七组“去”向左倾,“月”向右倾,十八组“十”向左倾,“六”向右倾,“十”则写得比较挺直,显的很灵动,象一首律诗,平平仄仄,抑扬顿错,富有节律感。
    纵观全篇,笔法的含金量决定其
艺术的魅力,章法的和谐及变化是其境界的有力表现,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为,无意于佳乃佳,是一种心境的自然流淌。是个体艺术修养的综合流露。《初月帖》在章法上行列的构成上是先左弧线,制造矛盾,接下来行列右弧线再次激化矛盾,第三行垂直行线化解矛盾,第四行制造矛盾,第五行列加深矛盾。隔离,第六行列化解矛盾,第七.八行列不去计较矛盾,直书胸臆,表达理性的洒脱的人生追求与艺术境界。王羲之自云“结构者谋略也。”又云“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若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从字意来看,笔法,字组,行列,章法及通篇的统筹都在“谋”字范围内,是作了理性的思考的,主张意在笔先。梁武帝称“羲之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不妄此评,羲之书确有龙虎之象,笔划浑厚圆劲,字势跳跃腾挪,摄人心魄,不可端倪。可想,王氏家学的审美是极其丰富的,学识是渊博的。法中融理,理中抒情.魏晋风流.老庄哲理.《易经》之阴阳变换及神秘色彩得以淋漓展现,让人思绪翩翩,联想万千,犹《兰亭叙》文,雅逸超脱,意韵悠远。

三、此事贴
http://s1/mw690/003pJcbigy6PEZO2wzS20&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4/mw690/003pJcbigy6PEZOfvc7f3&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6/mw690/003pJcbigy6PF19gSVv75&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10/mw690/003pJcbigy6PF19k9jH79&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6/mw690/003pJcbigy6PF19odi505&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王羲之《此事帖》,摹本,纸本。3行,20字。草书。铜山张伯英藏。

释文:以?有此事比与卿共事每思不以法然欲不可长

  《此事帖》三行二十字,曾刻入《郁冈斋帖》和《经训堂帖》等,钤有金章宗“明昌御览”等数印暨黄庭坚、黄伯思诸家的观款,明吴宽题跋:“右军此帖所存仅二十字,亦盖尝入金源御府,章宗数印犹灿然楮墨间,签题亦其手笔,信可宝也。”明陈绎也说:“右军《此事帖》三行,笔如游龙,所谓笔书也。”大家知道,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自唐之后,片纸只字无存,我们也只有从唐人的摹刻勾填中去领略他书法的风采了,此帖则为唐代的摹本,舒展大方,行笔流便,雍容酣畅,欹侧萧散,真瑰宝也。《十七帖》更是宝中之宝。王羲之的代表作,历来推《集字圣教序》《兰亭序》和《十七帖》,世无异论。《十七帖》集王羲之尺牍二十九种,多为致蜀地益州刺史周抚者,源远且正,为王书中最为可信者,其书法精绝,历来奉为草书圭臬,是各代习写草书的范本。唐代的张彦远、宋代的黄伯思都把《十七帖》称之为“逸少书中之龙”。朱熹也说:“《十七帖》玩其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为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者。”明方孝孺更是盛赞:“此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园劲于浮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道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四、大道贴
http://s8/mw690/003pJcbigy6PEZOpVNZ37&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http://s7/mw690/003pJcbigy6PEZOv1f8b6&690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TITLE="王羲之  长风帖、初月帖、此事贴、大道贴合集" />

王羲之  《大道帖》硬黄纸本墨迹,纵27.7厘米,横7.9厘米 ,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笔势连贯类草书,却以行书结字为主调。“耶”字末笔竖画纵长,为王书中不多见的异态。清人孙承泽以为是米芾所临。
释文:大道久不下,与先未然也。


《大 道 帖》作 品 赏 析

笔意联绵

  《大道帖》在右军草书中,最为突出,后人称它为“一笔书”。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老笔纷披,所谓一笔书也。”十字中,前五字一笔联绵,次两字联缀,复次两字又钩联,最后一“耶”字以末笔竖画一贯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强作一笔书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而王羲之此书则如天际行云,宛若游龙,弥足珍贵。

草势行书 

    《大道帖》笔势连贯类草书,单字之结体近乎行书,正如刘涛和沈乐平所评价的《大道帖》在王字风格中极为少见,为异态。《大道帖》首行五字相连,这在王羲之其他草书作品中出现较少。与草书丛帖《十七帖》相比,以方国兴统计,全帖73字上下二字相连的共9处,三字相连的只有“下问耳”、“理得尔”、“以年老甚”及结尾“故远及”四处。《大道帖》内容也与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中《右军书记》所录四百六十五帖也不尽相同。《大道帖》无受书人,以及王右军尺牍习用语,应为断札。

法帖临习

  《大道帖》是典型的“一笔书”,笔势连贯回绕,气势畅达,而单字之结体却近乎行书。末字“耶”的长竖一反常态,特意夸张,纵长劲挺,约占四五字的空间,在王字风格中极为少见,故清人孙承泽等书家以为是米芾所作。对于《大道帖》的临习,须关注用笔的使转,即线条与线条的连接处(过渡点)的换锋、调锋过程以及线型状态,加强对笔锋的控制,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转折上则以圆转为主,寓方折的骨力与圆润、流动的形式之中,即是一种“外圆内方型”的线条模式。一味地圆,则流于软弱、无力,一味地方,则显得僵硬、死板,故不可偏颇。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行笔速度,尤其在临摹中,不可求快,否则易“浮”、易“滑”,从而导致线条质量下降。宁可慢些,以保证线质的稳定以及细节处的精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