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2015-02-02 10:39:14)
标签:

书法

资料

分类: 书法篆刻

一、雨后贴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释文】今日雨后未果奉状,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使转。与都下□信,戴适过于□也。羲之。 
  《雨后帖》,纸本 25.7×14.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雨后帖》为五行草书尺椟,末款“羲之”,本幅有“世南”、“贞观”二墨印,又有“志东奇玩”、“四代相印”、“绍兴”小玺及清内府诸藏印。帖後有邓文原、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识。邓文原跋云:“右王右军《雨后帖》真迹,明窗棐几,夜雪初晴,得此展玩,良一快也。”安歧肯定它是唐模,吴其贞则含糊其词。邓文原称之为真迹,到底如何?
  1980年10月故宫博物院曾组织院内外专家再次进行过鉴别。
  对邓文原所说“真迹”这一语词概念,专家们指出;古人中有的称墨迹为真迹,以别于拓本,并不完全如同我们理解的概念含羲。南末岳珂《宝真斋法书赞》称唐摹晋人帖,亦谓真迹,就是有力的旁证。
  专家们对“唐模”,还是“唐宋人所作欤?”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根据1973年对故宫博物院藏若干古代法书用纸研究的成果看,“旧题王羲之《雨后帖》及王献《中秋帖》(乾隆曾列为“三希堂”中“三希”之一)是竹纸,细审二帖,前者深褐色,颜色呆滞不自然,是作旧遗迹,细横帘纹也是晋纸中不曾见过的。”( 见潘吉星同志着《故宫博物院藏若干古代法书用纸之研究》一文,刊1975年第10期《文物》)同文还指出:“苏轼《东坡志林》卷九曾说‘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看来,竹纸起源不会早于唐,五代,至北宋竹纸始为书家所用,南宋时方普及。”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肯定了吴其贞所说:“其纸色是墨水所染者,以为伪物”是正碓的。同时指出了《雨后帖》书纸是竹纸,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雨后帖》是王羲之所书。至于说“二帖有钩摹迹象”,却要与潘吉星同志商榷了。因为不懂王献之〈中秋帖〉是宋代米芾所临的鉴定结论,已被目内多数专家所同意,细审《雨后帖》却也未见“钩摹迹象”。从书法来看,艺术水平并不十分高。本来存世的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摹临本面目就很多,很难统一,就拿最为接近原作的唐摹本《万岁通天帖》或唐代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来与之比较,《雨后帖》也相去较远。况且两个唐摹本非常忠实于原迹,就连由于晋时所用是实心笔(按;笔头中心有芯,外缚笔毫),笔毫开叉而经常带出的贼毫,也一一交待清楚。《雨后帖》则用兼毫笔,笔画偏软偏肥,除字距之间由笔势连带而出现的牵丝外,没有一笔贼毫出现。当然工具的不同或者只能说明《雨后帖》钩摹的早晚,或者说明作伪者不能忠实于原作,但在坚轫的竹纸上显示出浓淡燮化的墨色舆运笔的启收、顿挫、转折的徐疾和力量能一一吻合。就更为有力地证明《雨后帖》是临写不是钩摹。
此外,启功先生谈到,晋人书卷比唐人书卷矮小,《淳化阁帖》摹成一样的尺寸,《快雪时睛帖》原本就较矮,是由小横卷改摹成高行的,最后“山阴张侯”四字是外封题署,因是摹的,把它放在最后,并非有意作为。这样看来,《雨后帖》虽然是临写本,但也不是有意作伪,只是因为后来人如邓文原,或是误定,或是他们就把这类墨迹本称为真迹,而传至今天,给我们带来许多不解之处。由于纸和笔的工具不能早于唐,这样《雨后帖》的年代上限大致可定了。专家们还指出,“世南”、“贞观”二墨印是画的;“志东奇玩”、“四代相印”二印均伪,只有“绍兴”小玺一印真,这样下限也可以确定了。
综上所述,我们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雨后帖》是古临写本,它的制作年代早至北宋,晚至南宋绍兴以前。(故宫研究员舒华)

 

二、袁生贴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释文】(産婦兒萬留之月盡遣,甚慰心。)得袁、二謝書,具為慰。袁生暫至都,已還未?此生至到之懷,吾所(盡)也。(弟預須遇之,大事得其書,無已已。二謝云:秋末必來。計日遲望,萬羸,不知必俱不?知弟往別停幾日,決其共為樂也。尋分旦與江姚女和別,殊當不可言也。) 

 王羲之《袁生帖》,纸本(摹本),日本藤井有邻馆藏。
《袁生帖》为唐摹本,硬黄纸。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著录九十七字。此摹本草书三行二十五字,是著录全文的四分之一(详见本志《书迹目录》)。至宋入宣和御府,《宣和书谱》著录。 
《袁生帖》摹本钤有“政和”、“宣和”、双龙等印多方。泥金书标签“王羲之袁生帖”出自宋徽宗之手。帖后有明文徵明、民国褚德彝题跋。明时藏吴兴严震直家,散失后由沈维时购得,转藏华中甫,并抚刻于《真赏斋帖》中,后入清内府。纸污暗,不为人重。《袁生帖》大约在一九二五年左右流入日本,为京都藤井有邻馆所藏。一九四二年收入《有邻大观》,但无人注意。直至一九九二年藤井精品展,才被认识,成为日本据有的第四件王羲之唐摹墨迹(其他三件是:《丧乱》、《孔侍中》、《妹至》),被视为国宝。

 

 

三、远宦贴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远宦帖》亦名《省别帖》,纸本墨拓纵24.8厘米,横21.3厘米,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公元332年时,王羲之在武昌担任庾亮的军事参谋,而好友周抚刚好从武昌转至益州镇守,此帖便是羲之在当时写给周抚的一封信札。全书六行五十三字,字字精妙,卷首有徽宗赵佶瘦金书签。

释文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大意

看到你另外来的信,问候起我家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诸子亦多远在各地作官。你同时亦多关怀,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为了病危抢救常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注解

《远宦帖》文中的“武昌”指陶侃,镇守武昌。周抚之妹嫁与陶侃。“老妇顷疾笃”的“老妇”是王羲之对妻子郗璇的称呼。《省别帖》第二行末两字残泐,据《右军书记》所录帖文校堪为“昌诸”二字。“念足下悬情”中的“悬情”,即惦念、牵挂的意思。《诸从帖》有“音问不数,悬情”之句。
 《远 宦 帖》 作 品 赏析

用笔与气势

   《远宦帖》草法以简约为主,虽间有萦绕,亦简略不繁。两字连属者仅有“省别”、“小大”、“子亦”、“数问”、“救命”、“足下”六处,无三字相连者。偶有收笔如章草者,如“不”字,也因笔毫不易遣锋之故,“远”字最后之萦绕,向上回笔处笔锋分岔,正能说明用笔为硬毫,使转、收纵不甚灵便。《远宦帖》其字间隔不大,较为拥密,与《十七帖》中间疏润者不类。字形多向横扁发挥,无一笔纵情直下者。行距颇有余地。  整篇气势虽不畅速,但和谐无碍,中无滞阻之处。笔画洒落有致,粗细之间匀净清爽,又不失其古朴之趣,从中甚可体会古人作草并不一味求其潦草恣肆,而是凝重而无阻塞;但全面来看,气充意随,一气呵成,如瀑流之激荡,时有浪花泛起,足可流连其间,领悟寄情其间,遣词造句之含蕴。

 结构与章法

  《省别帖》用笔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晰,体现了王羲之草书线条的丰富性——用笔中的圆转、方折、连带、割断、轻重、提按等对立因素在起笔、收笔、运笔过程中的运用与变化。其次,结构与章法方面的大小错落、左右穿插、上下移位等因素,也增加了字势的运动感,显得虚活灵动,生机盎然。

 点画与书写 

  《远宦帖》与《天鼠膏帖》比较 [《中国书法全集》载阿涛《远宦帖》文说:“(远宦帖)第五行末“安”字映带多一折笔,或许是摹时所误。”观之《天鼠膏帖》“要”字下部的“女”字书写与墨迹《远宦帖》的“安”字中的“女”一样,都是一个反手作“勒”(永字八法之一)的动作,并非摹误。区别在于《远宦帖》“女”字第一笔弧笔动作大,随之第二字则向内并,稍作顿住,继而“勒”后右旋;而刻本《天鼠膏帖》“女”字第一笔动作小,近乎直,相应地直接“勒”后左转压毫行笔。

版本与临习 

    《远宦帖》与墨迹本比较,历代刻本、临本很多,蔡梦霞于《十家论坛〈十七帖〉研究》(2009年)中,从不同拓本、刻帖和石刻、名家临摹的墨迹等三个方面做比较,深入探寻王羲之的书法用笔特征以及对《远宦帖》进行临摹:

   以《远宦帖》唐摹本和宋拓本做对比,如“分”字在唐摹本里转折微妙,提按变化大;但石刻本就比较直接,以之临创大字就不会那么复杂,较容易掌握。将《十七帖》宋刻本反白处理后,能看出尚有连带关系,但与唐摹本相比,这种连带关系就相对减弱了。而且宋刻本把唐摹本里许多逆势的连带改成了顺势的;刻本同时将笔画简化,变为中锋。如《远宦帖》的“不”字,勾摹本具有空中反转的势,刻本则直接连下来。虽然从流畅角度讲,刻本大多变成顺连,在视觉走向上更直接,更显流畅;但唐摹本的空间变化多,顺势、逆势交汇变化,势的走向更宽远。  

        历代书家临摹《十七帖》的作品宋代以前用笔多侧锋,宋以后用中锋较多,到明清则以中锋为主。如元代康里巎巎简化用笔,用同一种笔势,追求书写的流畅感;明代董其昌取淡雅一路,拉开字距,中锋走势,多用顺转,鲜有宋刻本翻转的逆笔。中锋是用笔的方法,不是质感,但晋代书家使用侧锋也能给人以中锋的质感。

   文徵明朱释本《十七帖》是石刻本,线条清晰,比上海图书馆藏本要细劲一些。如果临习者心慕奔放张扬风格的,可临摹“朱释本”;如果欣赏圆润、温婉特质的,可从“上图本”入手。唐摹本和石刻本不同,唐摹本的点画精细,变化较大,临创大字难度较大,相对来说用刻本写大字则容易掌握。由于临摹者刚入手时不可能掌握所有技术、并将技术充分地表现出来,可选简洁一些的石刻本来临习。从《十七帖》的临摹角度来说,临习者既可以仿刻帖本身的味道,也可以使用摹本中的点画质感去理解《十七帖》。另外也可以加入大草的势态,比如清代王铎临《十七帖》的作品就加入了张芝、王献之书法中“势”的连绵。

点画与书写

《远宦帖》与《天鼠膏帖》比较

《中国书法全集》载阿涛《远宦帖》文说:“(远宦帖)第五行末“安”字映带多一折笔,或许是摹时所误。”观之《天鼠膏贴》“要”字下部“女字书写与墨迹《远宦帖》的“安”字中的“女”一样,都是一个反手作“勒”(永字八法之一)的动作,并非摹误。区别在于《远宦帖》“女”字第一笔弧笔动作大,随之第二字则向内并,稍作顿住,继而“勒”后右旋;而刻本《天鼠膏帖》“女”字第一笔动作小,近乎直,相应地直接“勒”后左转压毫行笔。
 
 
贴文解释
关于《远宦帖》中提到“武昌诸子亦多远宦”中的“武昌”之意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武昌”指陶侃而言。陶侃(257年至332年)于其晚年,即330年(咸和五年)时镇守武昌,周抚即于是时至武昌,后迁建监巴东,刺史益州。也正当庾亮、庾冀镇武昌之时。右军于332年(咸和九年)参庾亮军事,时与周抚往还最密。故此一书信当在其前后所致周抚者。另一种观点是:“武昌诸子”是指在武昌的同僚。“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这是怀念旧友的话语,意谓:当年在武昌虞亮征西府的同僚现在大多散于远处为官。王羲之于公元334年(晋成帝咸和九年)赴武昌为征西府参军,当时同僚,有殷浩、孙绰、王兴之等。周抚因于公元332年(咸和七年)失守襄阳奔武昌,正免官赋闲。因此王羲之与周抚多交往。
 
收藏鉴赏
《远宦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刻入《淳化阁帖》卷六;《大观帖》、《鼎帖》、《宝贤堂帖》、《澄清堂贴》(孙承泽本)均曾刻入。宋代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远宦帖》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晋王羲之远宦帖”七字。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北燕张氏,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元汴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岐所递藏,曾著录于《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墓本。嗣入清内府,但未钤内府收藏印,故石渠亦无著录。作品钤有“宣和”、“墨林”、“项子京家珍藏”、“仪周鉴赏”等鉴藏印。清代叶志铣得晋王献之送梨帖墨迹,遂与《远宦帖》帖同镌一石,摹刻甚精,较其他刻帖(如《淳化阁帖》)略胜一筹,可纠正他帖之误。后杨守敬又刻入其《邻苏园法帖》中。
墨迹本《远宦帖》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作品曾先后辑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真迹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一册影印行世。[15

 

 

五、瞻近帖、龙保帖(唐人临本)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瞻近龙保帖》(唐人临本)。纸本,纵二五厘米横三七·五厘米。草书。英国大英图书馆藏。

释文:[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瞻近》、《龙保》二帖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第三、四两帖(见下),原迹久侠,可见於宋拓馆本《十七帖》等刻帖中。在己流传到英国博物馆的一些敦煌卷子中,发现有一帖粉红色纸上写的草书手迹,经研究,确定为是唐人临写的王羲之《瞻近》、《龙保》二帖。这件唐人墨本的发现,为研究王羲之书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二帖的唐人临写本,笔法锋芒毕现,行笔自如流畅,行款、结字与宋拓刻奉稍有不同。可惜已残损,但仍保留了原作的风神。

 《瞻近帖》是《十七帖》丛帖第八通尺牍。是右军写给妻舅郗愔的一封信,信中对郗愔来会稽居住的消息感到高兴和期盼,并希望他能告知来期。

释文

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3] 

大意

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我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这里地既隐僻,又当时令特佳,所以很高兴您能前来。这封信的用意是期待您能回信。[4] 

注解

《瞻近帖》“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中的“足下”指王羲之的妻舅郗愔。“小大”指小孩和大人,意谓全家。文中第一行、第三行两个“苦”字,《右军书记》皆作“告”。清代包世臣对两‘告’字的看法是摹刻错误,并说:“晋人言苦皆谓病,帖意殊不尔。”文中“此既避”的“此”指会稽。“避”包世臣谓“嚣尘不及。”

结字

十七帖的结字,看似平淡,实则字字有变化,错位挪位的手法自然运用到字形中。骨气内涵,俊逸灵动,有的开张活脱,有的清劲挺拔,有的平正典雅,这是基本笔画的长短粗细和偏旁的上下高低配置得当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如《瞻近帖》的“居”、“苦”字,上放下收,“叹”、“来”左放右收,“度”字外放内收,增加了字的动态。

用笔

《瞻近帖》的用笔顿挫有致、擒纵自如,在一定的速度中,完成折搭、调锋等一系列复杂动作。
从不同的刻帖墨拓本来比较地看,更能看到这些微妙的变化。例如对比《十七帖》上野本和三井本的“悲、当、京、期”四字,上野本的点画多为圆形顺势,而三井本的部分点画明显地看出调锋后逆势用笔。胡抗美对此作评述道:“‘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表达了笔在运动中施加提按顿挫之后生动而神奇多姿的形状变化。从墨本上看,由于经过千百年的磨砺,本来‘奇怪生焉’的细微末节更加奇怪难测了,那种在不提笔的情况下的挫和衄,永远蒙着神秘的面纱,扑朔迷离,可望不可即。从刻本看,其妙在于敞开了‘奇怪’之谜,揭开了衄挫面纱,分解了古人的用笔动作,使复杂的技法清晰化”、“刻本的用笔不仅保持了墨本的初衷,而且将墨本笔法通俗化,使人们看到了古人用笔的轨迹”。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王羲之雨后贴、袁生帖、远宦贴、瞻近帖、龙保帖墨迹刻贴合集
赵孟頫补写本

  赵孟頫补唐人临《瞻近帖》。纸本,纵24.4厘米,通长36.3厘米。草书,临王羲之《十七帖》中《瞻近帖》,每行前间楷书释文。自第七行“亦度”开始至末尾“具示问”的草书均为唐人临。楷书释文亦为唐代书迹。赵孟頫补书的部分是自首行“瞻近”至第六行“苦有期耳”,计六行。并钤朱文“赵氏子昂”一印。

  徐邦达评价赵孟頫补唐人临《瞻近帖》是笔法凝重,稍乏灵秀之气。赵子昂补写部分,写得很遒丽,但不如唐人写的朴厚

  敦煌临本和赵孟頫临本相校,前者八行,后者六行。字形笔势亦相去过远。《宣和书谱》记载,北宋宣和内府所藏《瞻近帖》有两本,亦不会相同。明代汪珂玉《珊瑚网》卷一著录《瞻近帖》帖,并称书于硬黄纸上。录有元代欧阳玄1357年(至正十七年)长跋。敦煌临本和赵孟頫补临本两本难以断定其中孰近母本。不过,参考传世的王羲之诸摹本墨迹的风范及字距,敦煌石室本较贴近母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