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2013-04-17 21:54:27)
标签:

佛学

分类: 茶道文化



http://s12/mw690/ba7a51b4gda8ed62f789b&690 图文并赏" TITLE="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

唐怀素《苦笋帖》绢本 长25.1厘米,宽12厘米 上海博物馆收藏
  唐代僧人怀素所书。怀素(725—785),字藏真,湖南长沙人,他的俗家姓钱,幼年出家做了和尚。怀素是以书法而闻名的,特别是狂草,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苦笋帖》,绢本,长25.1厘米,宽12厘米,字径约3.3厘米左右,清时曾珍藏于内府,现藏上海博物馆。

 

http://s16/mw690/ba7a51b4gda8edec04edf&690 图文并赏" TITLE="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
苏轼《啜茶帖》

   释文:道源无事   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   有少事须至面白   孟坚必已好安也   轼上   恕草草。
  《啜茶帖》简介: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信札,行书,纸本,纵23厘米,横17.7厘米。曾编入《苏氏一门十一帖》。内容是通音问,谈啜茶,说起居,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http://s5/mw690/ba7a51b4gda8ef61435e4&690 图文并赏" TITLE="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
赵令畤 赐茶帖。
尺牍,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赐茶帖》为致仲仪兵曹尺牍,九行,五十七字。观其用笔结体,平实而不失灵性,颇有东坡风韵。其文辞精练,行笔俊雅。

释文:令畤顿首: 辱惠翰,伏承久雨起居佳胜。蒙饷梨栗,愧荷。比拜上恩赐茶,分一饼可奉尊堂。馀冀为时自爱。不宣。令畤顿首,仲仪兵曹宣教。八月廿七日。

 

http://s7/mw690/ba7a51b4gda8f037b1e56&690 图文并赏" TITLE="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
季常帖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尺牍,册页,纸,行书,尺幅:30.3 x 48.6厘米。
   这幅作品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趋于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型态等也随之改变,相当具有变化的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于黄州的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这幅作品即是他在这段时间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

    释文: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

 

http://s5/mw690/ba7a51b4gda8f16338ae4&690 图文并赏" TITLE="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
苏轼  新岁展庆帖

   《新岁展庆帖》,北宋苏轼书。纸本。纵30.2厘米×横48.8厘米。正文行书十四行。款署“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应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苏氏时年四十六岁。

此帖信手写来无拘无束,横竖斜直,率意而成,挥洒自如,姿态横生。笔力雄健,骨劲肉丰,更可展示作者的书法风格。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清内府递藏。原帖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影印件行世。

   【释文】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另纸行书: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http://s10/mw690/ba7a51b4gda8f30050289&690 图文并赏" TITLE="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
   蔡襄  茶录

   蔡襄不仅是书法家,也是茶人,曾著《茶录》二篇,为宋代代表性茶书。《茶录》用小楷书写,也曾凿刻勒石,是其小楷书法代表作。欧阳修有《跋〈茶录〉》,评曰:“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君谟小字新出而传者二,《集古录目序》横逸飘发,而《茶录》劲实端严,为体虽殊,而各极其妙。”方时举《观蔡忠惠墨迹诗》曰:“宋朝书法谁第一,端明蔡公妙无敌。百年遗迹落人间,片纸犹为人爱惜。公书方整八法俱,荔谱茶录绝代无。”《茶录》抄本传世很多,真迹难觅。明宋珏《古香斋宝藏蔡帖》保留其刻本,或可窥见其风采。
http://s9/mw690/ba7a51b4gda8f3c3152b8&690 图文并赏" TITLE="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
蔡襄  精茶帖

《精茶帖》也稱《暑熱帖》、《致公謹帖》,藏于故宮博物院,該帖亦入刻《三希堂法帖》其文曰:

“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

http://s3/mw690/ba7a51b4gda8f4df4d662&690 图文并赏" TITLE="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
蔡襄 思咏贴  尺牍《思咏帖》,1051年,纸本,纵29.7厘米,横39.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唐侯言: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襄顿首。通理当世屯田足下。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宋皇祐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发,应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职。途经杭州,约逗留两个月后,于1051年初夏,继续北上汴京。临行之际,他给邂逅钱塘的好友冯京(当世)留了一封手札,这就是《思咏帖》。

   信中所载“唐侯”,即唐询(彦猷),为福建路转运使。“唐侯言: 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一句,据徐邦达先生考证认为:“是指有关茶的事情。唐氏曾官福建路转运使,福建是产茶的地方,可知那时唐氏正在任上。”(《古书画过眼要录》)所谓“有关茶的事情”,也就是当时的斗茶活动。

   根据信中语气揣测,王白、游闰两人,均当为蔡襄、冯京和唐询所熟识。“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这条“战况”,由唐报蔡,再由蔡达冯,又说明他们都是斗茶圈子中人。通过这条消息,我们不难透视到宋人斗茶的激烈程度,斗茶已成“一春之盛事”,而且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出现了不少的高手。蔡襄对此事的评语,虽只有“大可怪也”的寥寥四字,却形象地表现了王白作为一个常胜将军,而今失手于游闰,令一代茶艺权威惊呼“大可怪也”,并郑重其事地与好友通报,足以证明了斗茶一艺在宋代士大夫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思咏帖》尾后两行所书“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其中的“大饼”,当指当时的贡茶大龙团;青瓯,则当是浙江龙泉青瓷茶碗。在这一茶友间的礼尚往来中,我们还能感觉到,在茶具的使用上,除斗茶所必用的兔毫盏外,日常品茶,恐怕还是多取青瓷的。

  《思咏帖》书体属草书,共十行,字字独立而笔意暗连,用笔虚灵生动,精妙雅妍。通篇虽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蕴含的风流倜傥的人物形象,及其游戏茗事的清韵,则真是呼之欲出,袅袅不绝。

   蔡襄《思咏帖》云:“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此信是写给冯京的,蔡襄皇佑三年末从故乡应召赴京,当世也自荆南通判御任还朝,两人邂逅于杭州,可能是冯方到而蔡将离去,因此蔡襄临行赠送团茶和茶具,略表心意。

 

http://s8/mw690/003pJcbigy6RzbvG7TF17&690 图文并赏" TITLE="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

http://s1/mw690/003pJcbigy6RzbvXpIY40&690 图文并赏" TITLE="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
(北宋)张方平行书作品《名茶帖》,行书,粉花白笺本,
25cm×3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贤郎在侍下 留钱塘也 今有慰疏 告为附达 宠惠名茶 不任愧感愧感 中间示论 新制火炉 告今买两所 因便寄及为幸 方平启
说明:此帖后有明人吴宽等人跋语,知此帖共有宋人五件书札,后仅剩此帖。
    张方平(公元1007年—公元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谥“文定”,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景祐元年(1034),中茂才异等科,任昆山县(今属江苏)知县。又中贤良方正科,迁睦州(今浙江建德东)通判。历任知谏院、知制诰、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滁州(今属安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杭州(今属浙江)、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长官。神宗朝,官拜参知政事(宰相),反对任用王安石,反对王安石新法。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卒。苏轼哀痛不已。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

 

http://s13/mw690/ba7a51b4gda8f7938d26c&690 图文并赏" TITLE="史上那些著名的茶帖  图文并赏" />

金农  玉川子嗜茶帖

 《玉川子嗜茶帖》,年代不详,纸本,纵124.5厘米,横50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金农爱茶,其书法中有几件涉及到茶,其中浙江省博物馆藏一幅隶书中堂,从中可见冬心先生对茶的见解:

   玉川子嗜茶,见其所赋茶歌,刘松年画此,所谓破屋数间,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长须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侧耳松风,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谓妙于画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尝见《茶经》、《水品》,又尝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呜呼,安得如玉川子者与之谈斯事哉! 稽留山民金农。

   金农的爱茶之心从作品中流露无遗,大约是看到刘松年所画《卢仝煮茶图》有感而发 (金农曾临摹过一幅宋人《玉川先生煎茶图》,不知是否刘氏之作)。从金农所描述的廖廖数语中,破屋数间,玉川子静坐候汤的形象生动地浮现了出来。金农笔锋一转,又谈起烹茶之道来,“茶未易烹也”,的确是一句内行人的话,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曾论到: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我们从金农作品中可知,他不仅研读过《茶经》和《水品》(明徐献忠著)而且还向烹茶专家学习过此道。因而,对看似容易的烹茶自有深刻的体会,决非附庸风雅,故作清高之词。正因如此,金农对当时一些“烹茶”之道,一眼就能看穿其实质:“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

   冬心先生在作品中的一声长叹“呜呼”,深感要找到一位像卢仝那样精通此道的人来切磋茶艺,何其难也。其意似乎已经在“烹茶”之外了。

   金农在59岁时还写过《述茶》一轴,内容为:“采英于山,著经于羽;荈烈蔎芳,涤清神宇。”他还书写过苏东坡的茶诗:“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吾生服食耳,一饱万想灭。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一瓯谁与同,门外无来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