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12-11-18 16:35:35)
标签:
教育 |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改要求: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数学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数学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次新课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全面发展。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学的生命。而课堂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式,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直接因素,它将目标直接锁定在教学的行为过程上,对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对新时期课堂教学的深入探讨具有积极的意义。
2.现实要求: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④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面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 实践意义: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讲授式、直观演示、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本课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侧重于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来改革不合理的和低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课堂实施低效运作的状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研究活动的不断展开和逐步推进来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基础。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高慎英和刘良华在《有效教学论》中对有效教学的进行了理性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有效教学的实践经验,如“自学辅导教学”、“八字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等。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
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课堂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校选定了这一课题,目的是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透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透视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透视小学生生存在何种(学习、生活、心理等)环境中,更有利于学习、成长。对于本课题,我们将从实践入手,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去研究课堂教学,努力建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体系和结构框架。以教师有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以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达到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 课题研究的内容: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要素的分析研究;
②小学数学不同课型、不同阶段、不同知识模块的课堂教学方式特点的研究;
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我探究的学习方式改进的研究;
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研究;
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⑥小学数学有效性学习方式组合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活动方式
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要求每个子课题组在每学期应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它是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2. 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4.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方式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5. 经验总结法:课题组的成员注意整理在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案例,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做好教学反思、教学笔记,不断提升教育智慧,改进试验措施。
六、课题预期效果及形式
(一)、预期效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有效教学策略,追踪课堂教学实践,提炼课堂教学经验,建构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重点是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来推动我校整个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文字)
2、课题研究方案(文字)
3、学生活动资料(文字、图片)
4、子课题研究报告(文字)
5、研究课案例集,论文集(文字)
6、学生个案研究记录(文字、图片)
7、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文字)
七、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由市学科带头人管平龙校长牵头,校长室、教导处的负责人及部分骨干教师一起组成,负责对该课题的确立以及研究的监控与调节,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计划顺利展开,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经费、时间、人员,培训实践队伍,解决实践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申请并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研究成果等。居云老师是市教坛新秀、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提出研究思路和措施,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并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总结研究成果。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一线的数学青年教师,新课程理念吸取快,并能及时实践于课堂教学,便于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其主要任务是按研究方案进行具体实施,观察,记录及整理研究资料,收集信息,撰写研究论文或各子课题研究报告等。
学校在研究经费上给予保障,学校图书室拥有各类专业参考书、科技情报资料及电子读物。学校对教科研工作十分重视,进一步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抓实科研过程管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科研考核机制,保证课题完成。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㈠ 准备阶段(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
1. 调查收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研究组。
2. 填报《国家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课题申报、评审书》,拟定研究方案。
3. 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撰写开题报告。
4. 组织研究力量,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建立课题研究网络。
5. 组织专题培训,学习研究方案,讨论、交流、修改方案。
㈡ 实施阶段(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
1.举行开题论证会,各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
2.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写好调查报告。
3.建立个案,跟踪研究。
4.开展组内教学研究课。
5. 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进行中期论证,交流研究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
㈢ 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底)
1.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编辑教案论文集,活动案例集等。
3.召开结题鉴定会,展示研究成果,接受专家评审,进行结题鉴定。
九、课题组织
顾问:
汪泰(高邮市教育局教科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主持人:
管平龙(高邮市高邮镇城北小学分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居
组员:
金以星(高邮市高邮镇城北小学分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冯爱斌(高邮市高邮镇城北小学分校、小学高级教师)
曹
王嘉玫(高邮市高邮镇城北小学分校、小学一级教师)
吴
李爱春(高邮市高邮镇城北小学分校、小学一级教师)
朱玲玲(高邮市高邮镇城北小学分校、小学一级教师)
朱 倩 (高邮市高邮镇城北小学分校、小学一级教师)
周达荣(高邮市高邮镇城北小学分校、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