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

(2017-06-13 13:27:37)
标签:

教育

3.3  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

【教学分析】

本课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用造“环形山”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月球上主要的地貌特征——环形山。其课本身并不在于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形成的原因,而是引导他们经历一个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在“造山”中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获得月球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探究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及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了解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结合图片观察环形山的特点;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3.合理设计实验,以“陨石撞击”为例,合理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习天文的兴趣;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养成教育训练点:

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养成长期坚持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教法学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自主、合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玉米面、大小不等的石子、大小不等的球、镊子、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由相关视频及图片引入学生对月球的关注;

2.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的月球的表面是怎样的?

3.学生交流看到的月球表面的样子;

4.师生共同认识环形山。

(设计意图:视频和图片的出示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认识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二、组织观察  发现特点

1.提问:月球上的环形山都是怎样的呢?

2.各小组结合图片,认真观察,发现环形山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师生共同交流,整理出环形山的各个特点。

(设计意图:发现环形山的特点,才能为后面的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做铺垫。单纯的看图片并不能够让学生获得多的有关信息,还需结合文字。)

三、鼓励猜想  推测成因

1.教师引导学生对环形山形成的成因产生兴趣,并进行大胆猜测;

2.学生推测环形山形成的的原因,并简单说明理由;

3.播放科学家推测环形山形成的视频,丰富学生的猜想;

4.教师小结,激发学生造山欲望。

(设计意图:有猜想才会有探究的欲望。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去猜测成因,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制定方案  模拟造山

1.结合材料交流造山的方法,教师进行适时指导;

2.针对环形山的部分特点,小组制定造山实验的方案;

⑴小组选择两个最想突出的特点,设计造山的实验方案;

⑵共同交流讨论,完善各组的实验方案;

3.根据实验方案,小组模拟造山;

4.各小组展示“造山”成果,教师加以指导汇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完善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本课,归纳方法。

【板书设计】

                               我们来造“环形山”

 

观察特点             推测成因              模拟实验

分布杂乱             陨石撞击              直径大小

数量众多                                   撞击速度

有大有小             火山喷发              喷射口

有深有浅                                   喷色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