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出一节精彩的语文课
(2018-11-07 22:24:53)分类: 教学札记 |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也是所有学科里最有意思的,按说语文课堂应是最精彩最有趣最耐人回味的,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串讲串问成了课堂主旋律,机械抄写成了考试法宝,使得语文成了同学们讨厌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身上承载着除了知识的传递,还有母语传承的使命。让语文课精彩,让学生喜欢,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018年11月6日,在济宁霍家街小学听了7节二年级段的语文课,感想颇多,大凡是精彩的课堂,都是多维度的成功,不仅仅是某个亮点,现梳理如下。
一、把学生的生活带到课堂上去。
课堂与生活不是剥离的,而是相融的,只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这节课中,在讲到“葫芦藤”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找哪里是葫芦藤,并出示了葡萄藤、西瓜藤等图画,学生很快就了解了“藤”的意思。《寒号鸟》一课中,为让学生体会冬天的冷,老师让学生做动作来读,也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字中去,因为这些感受是同学们切身体会到的,不用多言,学生有了感受,课文自然就读得好了。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学科的功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语言文字的运用靠的就是平时课堂的言语训练。《我要的是葫芦》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反问句和肯定句的互换,了解了反问句的意思。通过续编故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寒号鸟》中由“一道缝”扩展出“门缝、指缝、牙缝”,由“冻得直打哆嗦”扩展出“热得直冒汗、急得直跺脚、疼得直哭、馋得直流口水”等短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语言。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讲课过程中,可以渗透学习的方法,便于学生学会自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很多,比如对于字的理解,可以查工具书,可以组词,可以放到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对于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抓关键词,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等,但教师在指导学生方法的时候,最好不要有太明显的痕迹,以免造成为了教而教的状况,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润物无声的。
四、掌握好课堂节奏,心中始终有学生。
一天下来听了7节课,有6节给人的感觉是急匆匆的,从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就像走场子,教师走得很着急,学生紧跟着,让人感觉很累。只有1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很舒服的,教师始终掌握着节奏,有快有慢,每一个环节都很扎实。想想,原因还在于教师心中有学生,才不会走过场,心里只有教案,才会只想着流程。
五、教师本人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
窦桂梅老师说,语文老师站到讲台上就应该是语文,也就是说,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语文的化身,这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从教师语言、着装、神态无不在影响着周围的学生。语言要严谨、生动、幽默,状态要随文本起伏变化,个人素养更是对整堂课起着主导作用,有没有深度厚度,有没有情感熏陶,全在于教师本人的文化积淀和人格魅力。
语文课堂的精彩是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研读好课程标准,把握好教材,了解好学生,提升好自己,才会上出学生喜欢、教师愉悦的课来,愿语文课是快乐的学习之旅,而不是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