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随有温度的孔子——读李木生的《人味孔子》有感

(2016-02-19 21:35:59)
分类: 书屋


孔子,对于我们曲阜人来说是最熟悉的,可越是熟悉,反而越不能真正地了解,我就是其中之一。在今年15日,我有幸参加了曲阜电视台《一起学论语》的节目录制,在那次的准备稿件过程中,我了解到了风趣幽默的孔子,更在他的言论中感受到了大智慧,也更激发了我去探寻孔子的热情。在这几天,李木生先生的《人味孔子》带我从更多的侧面,去感受这个伟大而又人情味十足的孔子。

一、孔子的的仁学思想

1、推己及人的柔软内心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文·子罕》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文·述而》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文·述而》

孔子接见穿丧服的人,穿着祭祀礼服的人和盲人时,即使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吊丧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仅仅从这三句话便可看出一个深具同情心的孔子,一个个细节,折射出他的同情与尊重,历经两千多年仍能不朽。面对孔子的怜悯之心,我们不妨发问:我们是否发自内心地做到过尊重弱者?我们是否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应当怎么办?

 2、以人为本的善良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儒家学说是“仁”学,“仁”学即是“人学”,在当时社会,马比人要重要,更有价值,孔子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孔子的“仁”学,就是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充满着人文主义情怀,温暖着一代代人的灵魂。

二、孔子的个性化教育

众所周知,我们平时讲的“因材施教”就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孔子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着一条高效的教学理念:个性化教育。弟子三千,背景不同,智力不同,性格各异,孔子总会根据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方法施教。孔子爱好体育,是射箭高手,但他在教学生射箭的时候,并没有统一要求必须要达到什么层次,只是告诉他们,只要勤奋苦练,掌握好要领,射中就算不错了,没有必要非得射穿靶面,因为每个人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

对照孔子的个性化教育,再反思我们的教育生活,真得相差甚远,我们为了让学困生能够尽快脱“困”,加重砝码,施加了太多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学生更厌恶学习了。说好的“个性化作业”呢?说好的“个性化成长”呢?我们或许怕麻烦,或许怕伤脑筋,或许怕时间太短伤不起,都抛之脑后置之不理了。面对孔子,感觉真是惭愧啊!

三、“万世师表”也是“万世生表”

 “学习”两个字孔子经过多年的学习经验总结出来的,(“学而时习之”)“学习”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指老师的学习。孔子的一生是教与学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弟子,能够长达几十年地传授知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孔子始终走在不断学习的路上,而且这个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想的不断发展,胸襟的不断开阔,最终让心灵达到光明境地。怪不得李敖说孔子是“万世师表”更是“万世生表”。

昔日子贡曾问孔子:夫子圣矣乎?当时孔子回答子贡说:圣则吾不能。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让学生称自己为圣人。今日,我从那一则则的话语中,一个个细节中,体会着孔子的用心,看到了一个出身贫寒、学不厌教不倦、悲天悯人、心怀天下的孔子,这个带着温度的孔子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让我从灵魂深处向往并愿去追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