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庄子“六合内外”诠释
(2011-05-16 11:52:41)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此语出自《庄子·内篇·齐物论》。千百年来对此的注解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或望文生义,或随意解经,人云亦云······,总之都是离题万里。而以属性数学观之,其理清晰可识。
六合之外,之所以不论,是因为六合之外无穷可止,故不可论形之方界,无限可格,故不可论性之终始,无序可尽,故不可论数之或然。
六合之内,之所以论而不议,是因为六合之内界清方明,故形之化可点、可线、可面,可体。论而有据,无可再议。性之化可向,可相,可象,论而有系,无可异议。数之序有变有通有对有反,无可非议。
春秋经世,之所以不辨,是因为运动抑扬,更相动薄,时行有常,周而复始,定论于干支,异议于经纬。二十四折节一出,则无再辨之间隙。
天之浩瀚,在六合之外,可议而不可论。天地人之合在六合之内,则可论而不可议。时间与空间的理论,可议而不可辩则是指辩论会使不同的议论走向对立相反的绝对认识。而违背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论,议,辨,表达的知识层面是相对的统一为论,相对统一的变化认识分歧为议,绝对化二元认识为辨。也就是说,相对论是可依据不同的变化条件而议,但是不存在绝对化的对立而辨。
对与错的辩论依据通常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各自掌握知识的局限,而形成的偏激认识;二是对具体辩论的事物认识还不够系统了解,而用自己熟悉知道的内容与自己尚在一知半解的内容的比较而作出的结论。而对于对与错的上一个层面上的问题研究,则应该是各自所获得的理论体系的真伪之争。而理论体系的真伪之争的上一个层面上的理论认知方法的进一步探索,则是客观存在的有无之争了。其实,对与错,真与伪,有与无,构成了三个不同的争论层面,关键问题是保持一种什么样的争论状态。鉴别对错则是问题的开始。而对客观存在有无的更高层次探索,则是人类重复、反复对客观存在进行认知的问题。在三个不同的争论层次中,研究纠纷引发的争论,则应该是最最层次的。而用各自掌握的理论进行判定式的争论,则是认知理论缺陷的一种最佳途径。至于对错之争,也只是一种知识之间掌握水平不一,或者两种知识之间的分歧之间的应用分歧。在我国时髦一时的中医真伪和立废之争,也只是局限在初始争论层面上的话题,很少有进入上一个层次的辩论。多半属于看法之争,而进入理论应用之争的甚少,进入重复认知、反复认识的研究之争几乎就没有见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