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通过“地量”判断底部

(2017-03-09 19:18:55)
分类: 技术乐园
  大家都知道,股市中有句谚语,叫“地量见地价”,这就好像一个技术指标:当成交量达到地量水平时,极有可能产生底部(或阶段底部),此时就是“买入”信号。
  关键是,成交量达到多少才算是“地量”?
  我的计算方法是:

  地量 = 高位天量/2.5

  注意:这里的“地量”、“天量”都是指成交额。成交额的通达信指标如下:

    A1:AMOUNT,VOLSTICK;
    MA1:MA(A1,5);
    MA2:MA(A1,10);

  好了,我们通过上证指数来验证一下。
  注意:
  1)这种方法目前只适用于上证指数(大盘),对于其它指数尤其是个股可能并不适用。
  2)这个指标和其它技术指标一样,仅是一个粗略的判断,即出现地量时只是需要引起注意,有可能形成底部,但底部通常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精确的点位;而且底部也有可能最终构筑失败。
  3)这个底部,可能是上升趋势中回调的小底部,也有可能是下跌趋势中的大底部。通常,下跌级别越大,构筑的底部越复杂,所以,出现大级别下跌时,不要把指标简单化,需要结合其它技术方法来综合分析。
  我们下面仅以股灾以来的走势进行验证(股灾以前可自行验证)。


  股灾之后第一次出现地量,开始构筑底部,但由于之前下跌过猛,下跌惯性仍然很大,所以,这里的底部最终构筑失败。
  然后根据第二个天量高点(拐点附近),计算新的地量,当出现该地量时,又开始构筑底部。由于前边已形成“下跌——中继——下跌”结构,那么,这里构筑底部的成功率就比上次大了。以前我们一直强调在N型结构调整的末期介入,目的就是提高买入的安全性。



  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该指标简单化,尤其是对于较大级别的下跌,务必结合其它技术方法来综合分析。比如图1、图2中各有一轮大级别下跌,其后的底部往往也是复杂的,图1中,股灾之后第一个底部演变为下跌中继,图2中,2015年12月21日之后的下跌产生的底部也是一个较大的震荡区间。如果结合当时的下跌结构、支撑等来分析,将会有效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