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清凉寺汝窑和张公巷窑的关联

(2013-02-25 17:36:45)
标签:

文化

分类: 汝瓷历史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始烧于北宋初年,鼎盛于北宋晚期。张公巷窑遗址发掘后,反映出北宋官窑的性质。宋室南迁后,工匠流向南方,两窑断代了。

 

.     清凉寺汝窑烧造的历史分期

    汝窑因地处汝州而得名(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在宋代归汝州管辖)。汝州及周边地区瓷业兴旺,自北魏至隋唐,窑场林立,瓷业兴旺。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到了宋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瓷业更加昌盛。

    第一期,即北宋早期,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是汝瓷的创烧阶段。这一时期,产品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但釉色比较莹润,具有汝青瓷的基本特点。

    第二期,即北宋中期,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至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是汝瓷的发展时期。产品不仅造型多样,而且注重装饰效果,釉色莹润,开片密布,独具特色。

    第三期,即北宋晚期,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宣和年间(1125年),历时39年,是汝瓷生产的鼎盛时期。由于汝瓷制作技艺超群,工艺精湛,产品享有极高声誉,因而得到了北宋宫廷的赏识。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 为朝廷烧造贡瓷,制作愈加精细,工艺更加精湛,甚至“内有玛瑙末为釉”1,出现了特殊的色泽。

汝瓷烧制时,先烧旺火,使之充分氧化,然后转用还原火,使瓷土内的铁元素还原恰到好处,釉色呈现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2的天青色。

这个时期,清凉寺汝窑的制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铁的还原已至完成阶段,在中国青瓷史上乃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3

 

         清凉寺汝窑的性质及其衰亡

清凉寺汝窑在北宋早、中期,是一般的民窑。自北宋晚期 “命汝州造青窑器”开始,转变为地方官府控制的贡窑。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中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段记载,就清凉寺汝窑的性质可以说明两个问题:1. 汝窑受官府控制,其它民窑不得制造同类产品;2. 汝窑产品首先由官府挑选进贡,剩余的作为商品出售。这和后来明清两代专门生产皇宫御用瓷器的官窑有着质的不同。4

叶寘在《坦斋笔衡》中又载:“政和间,京师自制窑烧造,名曰官窑。”这从另一面反映清凉寺汝窑不是官窑。

原上海博物院院长,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汪庆正先生也认为:宝丰清凉寺汝窑是一处烧造品种丰富,延续时间较长的民间窑场,它的性质同定窑相似,即在大量生产民用瓷的基础上,因烧造精良,而被宫廷选中,奉命兼烧宫廷用瓷的贡窑。5

 

清凉寺汝窑的衰亡与其性质紧密相连。正是因为京师自制官窑烧造”,将清凉寺汝窑的工匠调往“官窑”,随即造成了清凉寺汝窑的衰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对手工业者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官府在平时就把各色工匠的籍贯姓名登记在册并加编排,“鳞差以俟命,谓之当行”6将清凉寺汝窑那些技艺高超,工艺精湛的工匠调往“官窑”,是当时“官窑”烧制御用瓷器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能工巧匠调走之后,势必造成清凉寺汝窑的衰败,“窑空烟冷”也就不足为怪了。

 

           张公巷窑即北宋“官窑

政和间,京师自制窑烧造,名曰官窑。” 这个官窑建在哪里了北宋官窑瓷器什么样?在汝州张公巷窑发掘以前北宋“官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界和中国考古界。

有些学者认为,北宋的京师指汴京,北宋官窑的窑址在开封。但也有很多学者反对这个意见,理由是一“京师”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指首都,也可以指代“朝廷”。只要是朝廷具资修建,并委派内司管理,都可以称作“京师自制”;二开封及其附地区不具备烧造古陶瓷的条件。古时,因运输不便,窑场选址一般在瓷土产地,靠水近煤的地方。开封以及豫东地区缺乏可以制瓷的瓷土,从古至今这一地区从来没有发掘出古窑址7,或发现古窑址的痕迹。即使是现在,开封的一些瓷厂,仍然要到长葛,禹州一带购买瓷土。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先生把宝丰清凉寺汝窑与北宋官窑合二为一:“从考古工作者的调查中可以证实其(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发掘物与宫中传世汝瓷相同,有力地证明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就是官汝窑的所在地。在遗址范围内除发掘出一部分官汝窑器物外,还获得了较多的民汝窑器物。这与《坦斋笔衡》中记载的先汝州造青窑器,后制官窑烧造的历史是一致的。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掘也进一步证明北宋官就是官汝窑。”8很多学者不同意李辉柄先生的看法,认为李先生对《坦斋笔衡》的理解过于牵强,而且中国古代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官窑与民窑或贡窑差异巨大9

 

张公巷窑遗址的发掘,揭开了北宋官窑的真面目。

2000年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张公巷窑遗址先后三次进行发掘,出土了大批青釉瓷片、完整或可复原的青釉瓷器、素烧器和汝窑。从发掘的情况看,张公巷窑遗址呈现如下特点:

1. 张公巷窑的烧制年代为北宋末年,与宝丰清凉寺汝窑烧制年代相近。

2. 产品很单一,皆为类似宝丰清凉寺汝窑的青釉瓷器,但比汝窑瓷器更规整,制作更精良。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玻璃质感比清凉寺汝窑强;器物表面布满冰裂纹开片,汝窑细碎显著;胎质细腻坚实,胎色有粉白、灰白,不同于汝窑的香灰胎;器底有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痕。 

3. 从素烧器残片看,与汝窑瓷器一样,也是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

4. 窑具以匣钵、垫饼、垫圈和支钉为主。匣钵外壁多涂有一层耐火泥,此种做法在中国已发掘的古窑址中,仅见于宝丰清凉寺汝窑。10

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张公巷窑具备了生产御用瓷器的官窑的基本特征:产品单一,制作精良,流向明确。

 

汝州张公巷窑与宝丰清凉寺汝窑地域接近,南北相距仅30公里,同处瓷器产区;在北宋时期同属汝州管辖,但张公巷窑位于州府所在地,而宝丰清凉寺汝窑地处偏远;两窑的制瓷风格相近,制瓷工艺一脉相承。这些充分表明了两窑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我们可以描绘汝窑和北宋官窑的演变轨迹了:北宋哲宗“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宝丰清凉寺)造青窑器,”促进了汝窑的蓬勃发展,并造就了一批制作青瓷器的能工巧匠。到徽宗崇宁、政和年间,因宫廷对青釉瓷器的需求大大增加,而清凉寺汝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管理困难,随即调宝丰清凉寺汝窑工匠到州府脚下的张公巷“自制(官)窑烧造”。

然而,未等这些能工巧匠的作品送到汴京,才情皇帝徽宗赵佶尚未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传世佳品,金兵围了汴京城,虏走了

徽、钦二帝,北宋灭亡了。及至高宗南渡,官窑工匠随之南迁,张公巷北宋官窑和清凉寺汝窑随即消亡了。

 

 

 

 

 

注释

1           ·周辉《清波杂志》

2             ·谢肇涮《文海披沙记》

3             《河南陶瓷史》(紫禁城出版社)第六章

4             《从官手工业制度看汝窑——兼论宋代的官府窑业制度》,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1:“

5             《汝窑的发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             岳珂:《愧郯录》卷一三“京师木工条”:今世郡县官府营缮创缔,募匠庀役。凡木工,率计在市之朴斫规矩者,虽店楔之技无能逃。平日皆籍其姓名,鳞差以俟命,谓之当行。间有幸而脱,则其侪相与讼挽之不置,盖不出不止也,谓之纠差。

7             《河南陶瓷史》(紫禁城出版社)河南古窑址分布图。

8           《宋代官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1996

9           《中国古代官窑制度》(紫禁城出版社)2004

10      《汝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  孙新民,郭木森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