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凉寺汝窑和张公巷窑的关联
(2013-02-25 17:36:4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汝瓷历史 |
汝窑是我国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始烧于北宋初年,鼎盛于北宋晚期。张公巷窑遗址发掘后,反映出北宋官窑的性质。宋室南迁后,工匠流向南方,两窑断代了。
一.
汝瓷烧制时,先烧旺火,使之充分氧化,然后转用还原火,使瓷土内的铁元素还原恰到好处,釉色呈现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2)的天青色。
这个时期,清凉寺汝窑的制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铁的还原已至完成阶段,在中国青瓷史上乃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3)
清凉寺汝窑在北宋早、中期,是一般的民窑。自北宋晚期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中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段记载,就清凉寺汝窑的性质可以说明两个问题:1.
叶寘在《坦斋笔衡》中又载:“政和间,京师自制窑烧造,名曰‘官窑’。”这从另一面反映清凉寺汝窑不是官窑。
原上海博物院院长,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汪庆正先生也认为:宝丰清凉寺汝窑是一处烧造品种丰富,延续时间较长的民间窑场,它的性质同定窑相似,即在大量生产民用瓷的基础上,因烧造精良,而被宫廷选中,奉命兼烧宫廷用瓷的贡窑。(5)
清凉寺汝窑的衰亡与其性质紧密相连。正是因为“京师自制官窑烧造”,将清凉寺汝窑的工匠调往“官窑”,随即造成了清凉寺汝窑的衰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对手工业者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官府在平时就把各色工匠的籍贯姓名登记在册并加编排,“鳞差以俟命,谓之当行”(6)将清凉寺汝窑那些技艺高超,工艺精湛的工匠调往“官窑”,是当时“官窑”烧制御用瓷器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能工巧匠调走之后,势必造成清凉寺汝窑的衰败,“窑空烟冷”也就不足为怪了。
“政和间,京师自制窑烧造,名曰‘官窑’。”
有些学者认为,北宋的京师指汴京,北宋官窑的窑址在开封。但也有很多学者反对这个意见,理由是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先生把宝丰清凉寺汝窑与北宋官窑合二为一:“从考古工作者的调查中可以证实其(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发掘物与宫中传世汝瓷相同,有力地证明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就是官汝窑的所在地。在遗址范围内除发掘出一部分官汝窑器物外,还获得了较多的民汝窑器物。这与《坦斋笔衡》中记载的先‘命’汝州造青窑器,后‘自’制官窑烧造的历史是一致的。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掘也进一步证明北宋官窑就是官汝窑。”(8)很多学者不同意李辉柄先生的看法,认为李先生对《坦斋笔衡》的理解过于牵强,而且中国古代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官窑与民窑或贡窑差异巨大(9)。
张公巷窑遗址的发掘,揭开了北宋官窑的真面目。
从2000年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张公巷窑遗址先后三次进行发掘,出土了大批青釉瓷片、完整或可复原的青釉瓷器、素烧器和汝窑。从发掘的情况看,张公巷窑遗址呈现如下特点:
1.
2.
3.
4.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张公巷窑具备了生产御用瓷器的官窑的基本特征:产品单一,制作精良,流向明确。
汝州张公巷窑与宝丰清凉寺汝窑地域接近,南北相距仅30公里,同处瓷器产区;在北宋时期同属汝州管辖,但张公巷窑位于州府所在地,而宝丰清凉寺汝窑地处偏远;两窑的制瓷风格相近,制瓷工艺一脉相承。这些充分表明了两窑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我们可以描绘汝窑和北宋官窑的演变轨迹了:北宋哲宗“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宝丰清凉寺)造青窑器,”促进了汝窑的蓬勃发展,并造就了一批制作青瓷器的能工巧匠。到徽宗崇宁、政和年间,因宫廷对青釉瓷器的需求大大增加,而清凉寺汝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管理困难,随即调宝丰清凉寺汝窑工匠到州府脚下的张公巷“自制(官)窑烧造”。
然而,未等这些能工巧匠的作品送到汴京,才情皇帝徽宗赵佶尚未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传世佳品,金兵围了汴京城,虏走了
徽、钦二帝,北宋灭亡了。及至高宗南渡,官窑工匠随之南迁,张公巷北宋官窑和清凉寺汝窑随即消亡了。
注释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