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标签:
国学教育育儿 |
传统文化指中华传统文化,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经典文学、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传统文化教育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用传统文化来影响、熏陶儿童。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她不仅能提供文化滋养,而且融会其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是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和精神的重要资源。
同时,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糅合并存的复杂体。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地去解读与构建;同时要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在以我为本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以儿童可接受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和载体呈现给孩子们,吸引他们亲近、热爱、眷恋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龚自珍讲“亡国先亡其史。”西方哲人曾提出:“叫这个民族毁灭很容易,两代不读这个民族的书就可以了。文化毁灭、精神毁灭很快,建起来难,再下去就成了失落的文明。”
基于这样的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让孩子从小接触传统文化,不仅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于学生而言,在得到一定的传统文化滋养后,其语言文字的修养,其文化底蕴,必然会有一定的提升。同时,蕴涵在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操守必然也会为成长中的孩子提供更为健康的精神养分。同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们,也一定会在其中得到一定的气质养育,培训机构的特色也会日益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