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个医改政策的出台已经把患者逼到要放弃治疗、申请安乐死的程度了吗?“重庆医改新政引发大堵车”无疑是重庆昨天最大的新闻,在报纸电视都没有任何详细报道之前,我们都迫切想知道重庆医改到底改了什么?
事实上放眼全世界,医改并没有很好的先例可以遵循,医疗最发达的美国医改也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中国一直在探索,这次的尝试真的“搞砸了”?以至于整个重庆的交通因为这件事瘫痪?
这次医改改了什么?
重庆市卫生计生委《重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政策解读》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在对接9128项医疗服务项目实行价格平移的基础上,对涉及大型设备检查、检验、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等六大类项目7886项作价格结构调整,其中大型设备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分别降低25%、25%,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类项目价格分别提高30%、30%、13%和13%。
简单来说: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和检验类项目价格,提高诊查、护理、治疗、手术和部分中医类项目价格。
此次医改是否有重大失误
价格调整是医改中少有的共识,国务院总理也反复提及。提高诊查、护理、手术、治疗类项目又是理顺价格的关键,因为医生和护士服务价格太低了。即使这次价格调整之后,三级医院主任医师门诊诊察费也只有13元,也只相当于一顿工作餐。
价格调整是必须,重要的是如何调整。我们是否可以学习美国的市场化思路,把医疗交给市场,政府只负责最重要的监督职责?又或者以社保为主,极限情况下就是民众期盼的“免费医疗”?
这两种思路的已有实践都存在我国无法接受的情况,可简述为:1)市场化的思路理论上是美好的,实际中的问题却一点不比我国现有的问题小。美国医改一直是举步维艰,是美国总统、国会和医疗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拉锯战,民众无可奈何。我国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制度现实、民众对“政府包办一切”的期待、医疗改革本身的社会风险都制约了我们向市场化激进的脚步。2)以社会保险为主需要复杂的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监督运行,效率低下是必然的。这与我们可随时前往任何三甲医院就诊的“廉价高效”相比,是一种无法接受的“倒退”。
总结来说,市场化必然“看病更贵”,社保化必然“看病更难”,弄不好就是“更难更贵”,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我们的医改是需要勇气、需要创新的民生难题。医改经过连年的探索和实践,总体思路在业界已经基本成型。对民众来说接下来的医疗将“更贵”和“更好”,这与教育改革和房地产改革的感受趋向一致。
没有迎合民众变成“降价”,也没有激进地市场化变成“涨价”。而是结构调整、重在理顺,重庆医改在方式上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现在的重点是相关部门如何应对本次医改的带来的实际问题,并作出何种调整。
几个民众的“焦点”的看法
“大型设备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下降无所谓
实际情况是我们越来越依靠这些设备和检验来早发现、早诊断,从而总体上获得更好的医疗效果,这种降价是非常必要的。之前医护的服务价格太低,导致他们必然依附于药品和器械,医疗价格严重扭曲。这次一升一降正是为了“理顺”,相信能达到一定的“理顺”效果。
不少检验被拆分成多项来收费,而且总和费用更高。
在我看来,检验的细分是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临床上医生也可以更精准地开立最必要的项目,减少过度检查,总体上可以降低费用。
项目名称变了,费用贵了,被深深地欺骗了。
相关部门此次的医改是创收吗?我的回答是NO。价格是“总量控制”,“有升有降”,必然也有大量民众能感受到“费用降低”了,“医改改得好了”。服务名称的变化是为了管理更规范,不是要迷惑民众。
本次医改太突然了,听证会都没有。
任何公共政策的变化和改革,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更何况网友们往往聚焦热点,不愿意了解背后的事实与逻辑,从而对任何改革措施都“天然地”抵触。实际上之前其他地方的很多改革措施和价格调整幅度都比本次医改更“令人愤怒”。
尿毒症患者的抗议怎么办?
我们不能以表象的“道德正确性”来反对改革,相关部门在制定价格调整时不可能也没必要“蓄意牺牲”尿毒症患者。
此次在制定价格调整方案时,相信能预估到哪些患者群体受伤害最大。可是任何政策的制定,如果都以局部利益来衡量,则寸步难行。这次是尿毒症患者上街,下次可能是癌症患者、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先天性儿童病患者及家属、甚至可能是医护人员。如何坚持改革,同时又能兼顾“改革中利益受损最大”的群体的利益,考验的是政府的执政艺术。我国改革向来真刀实枪,无论是之前的国企下岗,还是最近的反腐。相信政府能整体上处理好本次抗议事件,改革进程不致中断。
每周透析3-4次,平均每次400元左右,一个月透析费用约为5200元。重庆医改让原本就负荷重重的尿毒症患者首当其冲,他们的声音一定会被认真对待。据@我爱重庆 微博透露,尿毒症患者透析相关费用已调整回之前价格,相信这一群体事件趋于平息,这种解决方式也并不意外。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众表达抗议所提出的要求也许在道德上和情感上容易获得支持,但这不代表其方式和目的值得赞同。
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次、下一次、下下次的改革?
如果用4个字形容这次医改,我愿意给他它加上“毫无新意”的标签,在群情激愤的民众里,又有多少人仔细了解过此次医改?恐怕更多的是对“群体性事件”的关注。
当传统媒体被禁言,微博等新媒体的热度相信也会很快消失。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理性、认真地观察、学习和思考,最终也能更加淡定地面对不断涌现的热点。
政府一直在努力尝试改革。我们是关心改革、支持改革,还是坐等“符合我们要求但即不现实也不一定正确的”的改革到来?
给政府多点信心,也给自己多点理性。
作者:马丁医生
澳洲全科医生/移动医疗app杏仁医生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