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由名导郑晓龙继《甄嬛传》后又一倾情打造的年代大戏《红高粱》在各大卫视已落下帷幕,剧中九儿和余占鳌的旷世奇恋让人唏嘘不已。这部戏的发生地高密是山东省一个县,盛产高粱,其中很多场景都是发生在这片沉甸甸的高粱地,如重头戏九儿和余占鳌的激情燃烧,还有追赶奔跑,与日本兵的打斗等,拍摄难度很大,周迅在采访中也表示,由于高粱地特殊的地形,高粱叶颀长又带齿,稍不注意非常容易割伤。年轻人看电视电影很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感染甚至效仿,但是小编可特别提醒,不管是高粱地,还是草地、树林等,别只顾浪漫,千万要小心,像这种植物的叶子,如果割伤的是手或脚,因为血供比较丰富而且伤口一般比较表浅,愈合一般是良好的,但是如果割伤的是眼睛尤其是角膜,那不可大意,因为一旦感染可能就“摊上大事儿”了,严重的可能引起失明。到时候别赔了夫人又折兵,聪明反被聪明误。
看官要问了,就一植物割伤还会引起角膜炎?其实真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它能引起体癣、脚癣、肠炎、鹅口疮等,这是人们熟知的,但真菌还可导致角膜炎,却鲜为人知。据研究,树叶、树枝、竹枝、麦秆、稻草、谷穗、麦芒、板栗等都带有大量真菌,被这些物体擦伤眼睛角膜后极易招致真菌感染,常见的致病真菌有曲霉菌、镰刀菌及白色念珠菌,真菌在角膜内生长,可产生蛋白水解酶,使角膜组织坏死、溶解,形成溃疡,若治疗不当,可使角膜穿孔,最终使患眼失明。
有研究表明,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因素中,外伤尤其是植物性外伤或职业性外伤仍然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多数患者在被真菌感染以前都曾有过植物性角膜外伤史或有机异物外伤病史。因植物、沙土、铁屑以及异物等引起的角膜外伤发展成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占了很高比例,也有少数人是在房前屋后或阳台种植或打理花草等被植物划伤的。这些农业性或非农业性植物外伤患者都是劳作时受伤,伤后为减轻患眼的不适感或轻或重的揉搓眼睛,手已被植物或尘土中的真菌污染,通过揉眼一方面可能直接将真菌带入眼部侵及角膜,另一方面可能加重患眼角膜损伤或直接造成角膜上皮损伤,加重感染。
此外,年轻朋友睁大眼睛看了,角膜接触镜的广泛应用也是致病因素之一。因角膜与接触镜长时间的接触而导致上皮组织缺氧引起代谢障碍,镜片污染以及角膜机械性损伤导致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还有一因素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与真菌在人体内的共生现象失调,机体抵抗力低下,使真菌大量繁殖,原本不具致病性的某些真菌也成为病原体,使真菌在受损的角膜上迅速生长而发病。
那么真菌是如何实现对角膜进行侵害的呢?从科学理论角度来说,可能是由于角膜上皮受损,基底膜暴露,真菌粘附于角膜组织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粘附后真菌通过产生多种酶类降解破坏角膜组织并促进菌丝在角膜中扩散,免疫机制介导损伤,真菌还可通过增厚胞壁和菌丝套菌丝等形态改变逃避宿主免疫。
真菌性角膜炎一般起病比较缓慢、病程较长,可持续达2-3个月。多在伤后24-36小时出现较轻的眼部刺激症状,4-6天后可见典型体征。起初可仅有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异物感,伴有轻微疼痛,随着发展可出现疼痛加剧,视力下降,如果合并青光眼出现,可出现眼胀痛、头痛等症状。角膜可出现点状、片状的溃疡面,溃疡面微隆起,无光泽,如“牙膏样”,浸润向四周及基质扩展,在溃疡周围可见结节状或树枝状浸润,称之为卫星灶, 是菌丝蔓延的迹象。角膜后壁有块状胶胨样沉着物。前房出现积脓,房水浑浊。如果治疗不及时,溃疡往深部发展,坏死组织脱落,角膜逐渐变薄,最终会出现角膜穿孔,前房消失,为了挽救眼球,必须行手术治疗。
真菌性角膜炎由于其症状不典型,体征早期无特异性,很容易被误诊为细菌和病毒性角膜炎,原因可能为患者本人或医生对眼部植物外伤史的疏忽,对疾病认识不足,角膜刮片时仅刮取病灶内的分泌物,未能刮到病灶进行真菌检测,治疗思维比较定性等。
目前,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刮取溃疡面进行检查,如刮片染色细胞学检查、活检、真菌培养、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和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各种检查技术各有所长。在有条件的医院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比较受青睐,它在早期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其成像需要病人良好配合,因此不适合儿童、角膜穿孔等病人。
真菌性角膜炎是目前眼科临床较为常见、治疗棘手、致盲率高的眼部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是保护眼球及抢救视力的保证。治疗方面首先清创,清创取得镜检标本,除去溃疡面的坏死组织,利于药物渗入,消除部分病原,减少真菌毒素和蛋白溶解酶的作用。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用碘烧灼,碘能氧化病原微生物原浆蛋白的活性基因,破坏酶蛋白使其变性失活,抑制真菌的繁殖,又可使药物与创面直接接触,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接着需要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快速控制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滴眼液能自由穿透进入眼内,且炎性反应中穿透力增强,也可加予以球结膜下注射注射。其中克霉唑可影响真菌包膜麦角固醇的合成,从而抑制真菌,配合应用双氯芬酸钠进行抗炎镇痛等对症治疗,贝复舒滴眼液是一种能促进细胞代谢的药物,能促进上皮再生和内皮修复,保护润滑角膜,减轻异物感。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可散瞳,缓解睫状肌痉挛的作用,防止瞳孔后粘连。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患者需施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病灶切除术、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覆盖术、板层角膜移植术、穿透角膜移植术、带巩膜环的全角膜移植术等,如合并眼内炎还应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由于对真菌性角膜炎组织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已改变了传统关于真菌性角膜炎不宜采用板层角膜移植术的观点。但对于角膜炎来说,无论全身或局部单独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均属禁忌。
患了真菌性角膜炎,日常饮食宜软、易消化,不宜浓茶、咖啡喝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多食蔬菜、水果,适当增加维生素和蛋白质对创面愈合有所帮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时因排便用力诱发角膜穿孔。
真菌性角膜炎是致盲率极高的眼病,因此日常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平时如果有植物性伤眼史、佩戴角膜接触镜后出现不适等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发展,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排除角膜炎可能。如果诊断明确要积极治疗,以免遗留瘢痕影响视力。日常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或激素,以免影响眼部平衡。保护眼睛,注意用眼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