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用点抽稀方法小结

(2013-02-25 09:30:00)
标签:

arcgis

点抽稀

杂谈

分类: 地图制图

    通过前三篇文章的探究,得出如下结论:

    Maplex自动点抽稀方法,方便快捷,只需对图层标注样式进行设置即可完成点抽稀。不足之处在于点符号显示位置与实际位置存在偏差,如下图所示(红色符号为点的真实位置,绿色符号为抽稀后点的显示位置)。

http://s6/mw690/ba3ace5ftd6480efb84e5&690

 

    如果POI单纯用于底图浏览,并且对数据精度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可采用这种方式。

    使用Subset工具执行效率较高,但该方法保持了原图的疏密程度,并不能使数据均匀分布,原有数据密度高的地方抽稀后还是较密,因此单纯利用该工具难以实现底图上的抽稀效果。

    Sub Points点抽稀方法能达到比较好的图面效果,并且能保持点位的精确,但是大数据量时(超过100000条)耗时较长。

    因此,对于大数据量POI,为了兼顾图面效果、数据精确性以及执行效率,建议采用Subset与Sub Points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Subset方法进行空间上的抽稀以减少数据量,再利用Sub Points方法进行抽稀以达到较好的制图效果。

    总之,三种抽稀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抽稀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