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评讲”教育:汪晓东:我对“练评讲教育”的看法
(2015-01-13 14:09:46)
标签:
教育 |
教学是一种技术活。
大多数人都知道教学是一种良心活,教学的效果跟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精力有关。这个看法没有错,态度和努力确实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教学其实也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一种具备专业特性的技术工作——尽管我们也会说要想办法教好一些,可很多时候并没有具体的办法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
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几乎是全社会的共识。上至各级领导、下至贩夫走卒,谈到教育的弊病时都能头头是道。而且,这种现象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可以说,这种对教育的不满和责怪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那么,为什么一个长时间被所有人都质疑的热点问题就是得不到解决呢?也许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是否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存在问题?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我们尝试了无数种改革的方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先进理念,但多数都终归于寂静?为什么?
在我看来,我们不缺好的理念、好的想法,但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改革,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是需要操作的。同样,一个好的教学改革,应该基于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哪怕这种操作方案不是那么完美。
说一个我观察到的现象。分组教学是很多老师都会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分组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小组内不同水平的同学互相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化问题。但我在不少地方观课的时候都发现,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很多时候,大家还是各干各的,并没有实现互相学习的目的。
实际上,不是把学生分成一组,告诉他们“大家要互相学习啊”,然后就可以坐等同侪教学的实现。教师必须采取一些具体的办法,才能“逼迫”或者“吸引”学生们互教互学。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跟一般教师让各小组自己推荐代表发言的做法不同,我不允许各小组自己推选代表发言,而是由我来指定发言人。这是一个小小的做法上的改进,但是效果却完全不同。
如果由小组自己推选代表发言,基本上各组都会推选学得最好的同学发言,因为小组代表的发言会影响到小组的得分。这种情况下,学得好的组员没有动力、也没有时间去帮助学得不好的组员,学得不好的组员也没有压力、没有机会去寻求帮助。时间一长,大家都明白谁最后会站出来,而谁又永远都不会被推到全班面前发言。所以,好同学就专心准备发言,差同学就心安理得地在旁边呆着,如果有老师来听课的话,就装模作样凑过去,以显示小组讨论的热烈。
但若由教师指定发言者,情况就会大为改观。作为教师的我,通常都不会指定学得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这样搞上几次,学生就明白了,老师会避开那些好学生,专挑那些学得不太好的同学发言,而这些同学的发言同样会决定小组讨论的得分。所以,学得好的同学就会主动去找那些学得不太好的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他们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甚至教会他们如何去表达。而学得不好的同学,也明白自己很可能会被老师叫出来发言,所以也有压力去跟好同学请教。这样一来,就真正实现了互教互助,小组学习的一个主要目标也就完成了。
从自己推选代表到由教师指定代表,这个改动很小,也很容易做到,一点也不“高大上”,但效果却大不一样。而这种改动,就是技术性的改进,一种操作方法上的优化,一种能让理念落地的方法。
这个做法是我从“练评讲教育模式”中学到的方法之一。
我五年前刚接触到这个教育模式的时候,龙海平还在桂江一中做校长。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带了一批外地的老师去他们学校交流。龙校长在会议室跟我们介绍“练评讲”的理念,讲了很多。说实话,我没什么兴趣,因为那些理论我都听过,不客气的说,我可以比他讲得更好。况且,我们在大学里做了好几年的实践,分组教学、先学后教等都在自己的课堂里玩过,一点也不新奇。我开始对“练评讲”产生兴趣,是在龙校长介绍具体操作方法的时候,因为他讲的几种做法恰恰是我们在大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所遇到并且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包括前述分组发言的问题。
从那之后,我就对“练评讲”产生了兴趣。除了去课堂上听课,也经常和龙校长讨论,还定期带外地的教师去学校观摩学习,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我看来,“练评讲”的理念一点也不新奇,它所倡导的很多理念在别人那里也能听得到。但是,“练评讲”和其他教学改革所不同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易操作的、有效的办法,可以帮助老师较快地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获得教学效果的改进。
回到前面的话题,为什么很多教学改革最后都不了了之呢?原因不一而足,但有一个缺陷恐怕是常见的,即多数教改都把改变教学的重点聚焦在教师身上,希望通过提升教师的水平来实现教学的变革。
这个观点没有错,但忽视了一点——人的改变是最难的。通过改变教师的理念、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激励教师的教学动机来实现教学的发展,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容易——成材率不高,且成长周期较长。
“练评讲”走的是另一条路——重构教学流程。
多数教师讲课的流程是“讲练评”,即先给学生介绍定义、定理、公式,再出几道题目给学生做,然后再点评。这个流程的最大问题是不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学生学习一个新知识,是需要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和具体经验上的。而定义、定理等一般都是抽象性的描述,是普遍性的规律,是脱离具体的抽象归纳。换句话说,直接给学生看这些抽象的规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帮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上进行逻辑推演、认知加工,才能逐步达到对规律和共性的理解,才符合学习的特点。
“练评讲”恰恰契合了这种学习发展的规律。通过给学生提供问题、练习,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结合相关材料,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一步一步走向新知。这种做法,也就是杜威倡导的“做中学”。
但这种做法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一旦学生思考了,尝试了,就肯定会出错,会产生问题。而且由于学生的认知路径和知识基础不一样,产生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我们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教师是无法给每位同学提供个性化指导的。这也是“练评讲”之所以采用小组学习形式的原因之一。
如果分析一下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三层:一是只有少数学生才有的困惑,多数同学可能都弄明白了;二是有一部分同学不明白但是另一部分同学搞清楚了的问题;三是大家都不明白的问题。
小组学习可以解决第一层次的问题,少数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通过与其他组员的交流搞清楚。组间的交流汇报可以解决第二层次的问题,一部分人(某个组)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通过与其他组的讨论搞清楚。只有那些大家都不明白的问题,才由教师来讲解。这样一来,多数同学的学习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这就在不增加教学力量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可能的个性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练评讲”还设置了“助教”一职。通过对助教的指导和培养,使得组内交流、组间交流的效果更佳。而助教本身也能得到更多的训练和发展,这就能调动那些好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主动去参与“助教”的工作。
“练评讲”还进一步把这种“助教”制度推广到学校管理中,既有组内助教,还有班级助教,既有学科助教,还有管理助教,可谓人人皆助教、事事皆有人。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还减轻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可谓一举多得。
其实,“练评讲”的这些操作办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清楚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解决不断产生的新问题而逐步发展出来的方法。这恰恰也就避免了那些从理论层面上做“顶层设计”的教学改革容易犯的错误——过于注重理念的合理性而忽视了操作的可行性。
2012年8月,龙海平调到平洲三中任校长。他跟我说起工作调动时,多少有些失落——可以理解,从一所很好的城区学校“发配”到一所农村学校,有些许失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我却向他道贺,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推进“练评讲”的契机。
以前在桂江一中搞“练评讲”,虽然成效不错,但始终缺乏说服力。毕竟你是一流学校,学生基础、教师素质、条件支撑都很好,搞不搞“练评讲”差别不大,也很难证明你这种改革的有效性。现在有机会去到一所基础薄弱、条件匮乏的学校,如果能做出成绩,那才真的说明这种教学改革有效果——就好比分析老师的教学水平,能把好学生教好的不算本事,有本事把差生教好。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龙校长依然坚持了他的教改实践。当然这并不是受了我那番话的影响,他本来就对“练评讲”很执着。从这两年的实践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无论从考试成绩、教师反馈、学校风貌、家长评价、社会影响等,都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改革的成效,否则,他也坚持不到今天。在这两年间,练评讲依然延续了一贯的风格,不断创新出各种操作的办法,并逐步在其他学校、地区推广应用——能推广的东西,必然要具备可操作性。
“练评讲”未来会怎么发展,我并不能清晰地勾画,但只要它坚持自己的技术化路线,不断完善和细化自己的操作方案,我对它的前景就会一直保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