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千秋:伟人的曾经——读《在西域读李白》有感
(2013-01-18 10:53: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而思之 |
伟人的曾经
文/汤千秋(初一·六班)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在西域读李白》的时候,我对李白的印象依然不是很深刻,我仍把它当成浪漫洒脱的诗仙。从小,我就听爸爸教我李白的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恩》)。我总是被他浪漫而又诠释了世间真情的诗所沉醉。
所以,第二次读这文章时,我冒似有些许明白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他言辞的优美中带着一丝忧郁》是啊,那样的年代,谁不想谋个一官半职呢?李白也不例外,只是他比常人多了一份淡然。他不屑的是权力,那样的统治,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个中介而已,他需要的是权力对他的尊重。然而,他的壮志又如何抒发呢?不如,将之看得淡一些。虽忧郁,但含的是壮志未酬的苦痛,是对众生的无奈。
李白的一生半梦半醒,是痴人还是从未有人了解他。当他告别自己的知己杜甫时,何来不伤感呢。杜甫曾写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是啊,在我们眼里,李白是名垂青史的,他是一个真正的伟人,有诗词万首,可真实的他呢?只是拥有一个悲凉孤寂人生的可怜之人罢了。
他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真的。他比我们多的只是一份胆识,一颗早已凉透了的心,仅此而已。或者说,他比我们更艰难地活着。
他没有家,也可以是五湖四海皆为家。对他来说,有家亦如无家,因为那个地方对他来说永远都是冰冷的。是彻骨的寒。之后,他整日买醉,可醉掉的麻木的只是意识,醉不掉的是心。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尘世。从小便是天才,可天才有的只是一颗比常人更聪明的大脑,对他而言,又不如没有。
他让杨贵妃的哥哥为他磨墨,让皇上身边的红人替他脱鞋。也许有人笑他不自量力。我认为不是,那样一个天才怎会做出傻儿都不会做的事呢。权贵,不重要。平等,便是真谛。
后来,他死了,在希冀中死亡,很痛苦,却也了解了尘世对他的伤害。他死的那样含蓄。曾今的不堪已不在,留下的只是那充满浪漫色彩和豪气的诗而已。
《在西域读李白》这篇文章令我感触颇深,那样潇洒的人生只是一个外表,而真正的只是悲凉孤寂的人生罢了。
前一篇:致读者
后一篇:李可尤:读《在西域读李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