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清雍正蓝料粉彩大吉图宫盌杂谈 |
蓝料彩是珐琅彩料中的一个色种,直白点说就是珐琅彩。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时期,它以明代铜胎珐琅为蓝本并首次将珐琅彩料运用于陶瓷装饰中。由于珐琅料价格昂贵,因此,康熙珐琅彩料仅限于屈指可数的几种。雍正即位后于雍正六年开始研制珐琅料,其中最难得的就是蓝料彩。蓝料彩与青花瓷的钴料不同,对烧造要求极髙,所以蓝料彩用于珐琅釉上彩,在一般情况下只是作为点缀作用,而纯粹用蓝料彩直接作画更是非常稀罕的。
图为雍正御窑厂生产的蓝料粉彩大吉图纹宫盌。【本博主珍藏】此碗的绘画极为精致,属传世粉彩瓷中的上乘佳作。其造型轻盈优美,荡漾出一种阴柔婉约之气,唯雍正御瓷所独有。胎质细腻,抚之似玉,釉质滋润莹泽,青花淡恬幽雅,彩绘绚丽清新,画笔生动传神,图中群鶏皆神采欲飞,“牝鶏逐队雄鶏绚,金尾铁距首昂藏”,翎毛尤极工致,绝非庸手所能及。可谓夺造化之天工,极制作之能事,丝毫不逊色于成窑。
考其画片之由来,可知是以内府所藏明代宫廷绘画为蓝本。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明弘治 吕纪《寿祝恒春轴》”之群鶏局部与本品一面的主题纹饰非常相似。而其另一面主题纹饰则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宣德皇帝敕赏辅臣杨时的《宣宗御笔母子鶏图》如出一辙。此二画一直为清内府所藏,相信正是其特别的题材正好符合皇帝对成化鶏缸杯的好古情怀而受到重视,最终移植于瓷器之上。由此可见,清三代官窑瓷图案与院画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在官窑瓷器制作之前,先由内务府造办处指派宫廷画师依据谕旨绘出所设计器型、图案,幷由皇帝本人裁定,如有修改再度发回重新绘样,直至皇帝满意后方可命令递交御厂依样制作,此举称为“内廷颁样”。在雍正朝,御窑厂瓷样均由怡亲王、内务府总管大臣海望等亲自过问、管理,制作过程相当严谨。故此,此斗彩鶏缸碗当由雍正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选材的御用珍品,其等级之高不谕而明。
从目前巳知的、以纯蓝料作画的珐琅彩瓷,除北京故宫有极少量的收藏外,台北故宫也只有一件碗和一件盘、壶,还有一件蓝料山水纹壶被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由于数量稀少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蓝料彩配制的难度远大于其他彩料,色泽纯正的彩料在点缀珐琅瓷画中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自雍正朝珐琅彩瓷起用蓝料后,使用蓝料便成了此后珐琅彩瓷上必不可少的色料,尤其乾隆珐琅料瓷,常见纯蓝料作辅饰,从这点看,乾隆珐琅彩除受雍正影响外,适度使用蓝料彩,也会给珐琅彩瓷营造出另种艺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