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邢窑白瓷点彩四系盘口瓶》珍赏之二

标签:
杂谈邢窑点彩盘口瓶四系盈字款 |
唐代白瓷以邢窑器最为有名,李肇《国史补》说那时邢窑白瓷已经天下通用,表明邢窑绝不是初创。继唐代邢窑遗址发现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在内丘、临城发现了隋代白瓷窑址多处,证明邢窑在隋时就已开始烧制白瓷了。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
1992年出版的《中华文明史》明确指出,唐代白瓷“河北临城邢窑最有名”。
愚藏之邢窑手柄壶器物完美无瑕,釉色白中闪青,釉水透明肥厚,釉中气泡历历在目,整体造型端庄秀丽,点彩纹饰精美,简单而不单调。手柄壶为圆唇口和捏合口,颈稍短,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合嘴瓶高21.5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5.2厘米,鹤嘴瓶高19.5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8.2厘米。俩个壶造型规整,小巧玲珑,胎体较薄,手感轻漂。通体满施白釉和点加褐彩,白釉面洁白纯净,釉质温润如冰似玉,褐彩装饰有序,鲜艳亮丽,二者相互辉映,漂亮至极。器底素胎、光滑,胎质细腻洁白,这是唐代邢窑胎质的特征。
唐代白釉手柄壶烧制工艺要求非常严格,此类结构的瓷器变形率甚高,稍有疏忽,便会造成烧制失败,前功尽弃。因此,像手柄壶这类薄胎细管塔形陶瓷产品,已经代表了当时制瓷的先进水平。瓶部圆腹,庄重饱满,肩部与腹地装饰多条凸起的弦纹;底足孤形壁面,装饰一条凸起弦纹,与壶口、壶颈、壶腹达到了统一与和谐;器底素胎,修胎规矩,底足边缘呈45度倒角,足宽而浅,平整光滑,中心凹处无釉,形如玉璧,可见修胎时遗留的旋纹痕迹。该器底的装饰工艺,称之
“玉璧”底,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
邢窑产品器型规整,制作精致,有碗、盘、钵、托子、杯、砚、盒、瓶、壶、罐等,多为日常用品,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邢窑白瓷传世品以盘、碗居多,瓶类非常少见,我们常见到的手柄壶多为单色釉,此对壶与众不同,十分少见,最珍贵之处在于瓶身使用了稀少的褐彩(唐代褐彩是一种少见的颜料,宋代点绘瓷曾出现褐彩)。此瓶器型虽小,于隽秀中隐隐的透出了一股灵秀之气,其纯净洁白的釉色,加以褐彩点缀,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气质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
从本藏两手柄壶的精细白瓷来看,形容它的釉色“白如雪”并不过誉。上面说过邢窑瓷器素以色白见称,历来不见邢窑器有附加装饰的记述。但是在邢窑遗址范围内却发现了一些用模印、划花和点彩等多种装饰技法的白瓷标本,增进了对邢窑白瓷的进一步了解,点彩为当时试制烧启的样品,或者转为宫廷定制烧制,特别是底部有盈字款的邢窑,均为官府或宫廷使用之器。
考古研究发现如果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盈”字款常出现在邢窑的白釉瓷和点彩瓶上。目前为止考古出土极为罕见,特别是本博上传展示精细之作,更为珍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