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御窑罕见《甜白釉内府款青花暗画龙凤纹高足碗》珍赏

标签:
明永乐甜白釉暗刻青花内府款高足碗 |
据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白瓷,后经北齐、隋、唐,白瓷烧制技术日趋成熟。明永乐时期白釉瓷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釉料加工精细,含铁量极低,釉面白中略泛灰色。这种白瓷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甜白瓷是在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然后烧制而成。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五彩和斗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景德镇窑青白釉品种流行于明代,以永乐、宣德红釉及甜白釉为贵。
甜白釉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洁白的釉色,可填划彩,故又叫“填白釉”。即在胎壁极薄的胎体上,施不含铁或含铁量极低的透明釉,高温焙烧出呈色很白的釉色。由于胎体很薄,使得这种高白度的釉格外莹润,《陶录》释为甜净之意,故名“甜白”。其中以薄胎暗花者最为珍贵。甜白釉瓷器以碗、盘、小壶、高足杯、梅瓶为多见,还有双耳瓶、玉壶春瓶等。
永乐白瓷大多薄胎,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永乐甜白除了白釉有像白糖一样腻白的感觉以外,胎体迎光或者用强光手电照射,可以呈现浅淡的粉红色,釉面堆釉、聚釉或积釉处用10倍放大镜可见微微的虾青色。在永乐朝,颇为著名的甜白釉瓷器为永乐甜白僧帽壶,雍正朝有仿制,但甜白发色及造型与永乐本朝有一定差距。该器特点是圆颈、鼓腹、圈足,口和肩之间安一曲柄,顶盖部如同一只僧帽,与柄相对处有流。
明代永乐时期官窑白釉瓷器的经典之作。造型优美,撇口,线条流畅,口边锋利。浅弧腹,圈足,底心略凸,呈塌底状,修胎工整。比例协调,胎体轻薄,釉质洁白,温润似玉,肥厚如脂。永乐甜白釉乃—代名品,釉色莹润可人,十分珍贵。此碗为明代永乐窑出产的典型甜白釉瓷器。该碗口径15厘米,整件碗釉色迷人,肥如羊脂,整件器物工艺精湛,保存完好,甚为罕见。
愚藏之明永乐甜白釉碗的器型十分罕见,做工精致,纹饰精美,胎薄通透,釉色润白甜美,甜白玉润精美。外刻云龙纹内饰暗青花飞凤纹,用料上乘,工艺精湛,乃极为珍稀难得之明永乐宫廷内府官瓷珍品,绝伦精美,弥足珍贵,器型十分罕见。暗青花龙凤纹美伦美焕,乃极为难得之明代永乐宫廷内府官瓷精珍上品,造化保存完好,珍稀精美,存世量极少,无比珍罕。
细看此碗为薄胎白瓷,上手垫非常的轻,外有凹凸祥云龙舞,对光照射内壁夹层显现有一对龙凤图案和碗内上部有青花书“内府”二字款,是用进口苏麻离青书写。“瓶底有篆字:官。此瓷碗精美绝妙,胎薄透亮,手电照射下可见内壁龙凤和“内府”二字,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