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铸珍罕《开元通宝背晋小平聘享钱》赏析

标签:
辽铸开元通宝背晋钱会昌开元聘享钱 |
最初关于开元通宝钱的论述是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铸,每十文重一两,又读作开通元宝,钱背有星、月及其他纹饰,版别复杂。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形制与唐有别。唐开元通宝,钱文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其钱文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通谓之开通元宝钱。
而今天上博展示的开元通宝背晋钱,则与上面所说的唐开元有所区别,也和后南唐会昌开元同样有别,其不是唐国所铸,而是辽国契丹人为外交而特铸的聘享钱。
关于聘享钱的相关考证论述,裴元博教授有专门的文章考证,可参阅读之。以下参考裴教授相关论述作引论:
古代各国交往中,常派使者代表朝廷定期或不定期地,前往周边国家或友好国家访问,或祝贺该国帝后寿诞,或参加节日礼仪庆典活动。这种外交活动被称为报聘或聘问。聘问使节常常携带大批珍稀或特铸钱币作为礼物,贡献报聘国家君王、重要大臣,或贿赂有关官员。这种聘向礼物钱币,被称为聘享钱。辽代是唐末至北宋末最强盛的国家,周边各国都竞相与它交好往来,辽对这些国家也长期保持平等友好的关系,也经常派遣聘问使访问这些国家。
后晋是契丹扶植起来的政权,两国为父子之国,双方往来非常频繁。晋太祖石散塘在位的七年中,两国真象一家人一样,两国聘使首尾相继络绎不绝。在颁赐给晋国君臣的礼物中就少不了辽铸聘享钱。传留于今的使晋聘享钱有仿铸的晋行用钱“天福元宝”光背及背星月钱;仿唐行用钱“开元通宝”背“晋”钱;辽仿高昌吉利背天福钱;及“家国永安”光背或背纹饰等。
是故此特铸之“开元通宝”背“晋”钱,正面钱文与唐会昌开元无异,可后背穿上的镌文“晋”字却跳出会昌开元背字之外,无疑此“晋”字与唐无关,联想到契丹人擅长仿铸他国钱的事实,籍此判断“开元通宝”背“晋”钱为契丹仿唐会昌开元钱无疑,用途为聘享之用。
本藏之开元通宝为青铜质,表面有锈,磨损虽不太严重。然个别字体仍需凭轮廓辨识。细看钱外郭细窄,正面稍微均匀;背面内郭稍微偏移,圆穿铸造方正。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直读。除“开”字,“元”笔画稍微清晰外,其余字体均稍模糊,但可以看清字意,由于此开元通宝背晋钱为辽国所铸,故其摆脱不了契丹族应有的铸造钱币风格,而且再唐晚期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其以“会昌开元”为代表仿铸之。
上手可察,绿锈莽莽苍苍,生坑品种,字体铸造有粘连,其锈结痂紧实,绿锈纯真,锈皮生硬,锈泥和合,板结一块,无懈可击,同时,察其铸体露铜处可见铜质发红,铜质老熟,青铜质地,锈色分布自然天成,毫无人为造作,一派典型到代锈色风格,乃为大门洞开,十万大山莽莽绵延,极目楚天舒矣!此开元通宝背晋钱,辽代聘享专铸外交钱,实物的遗留存,证实了当时辽国与周边小国的外交史,给于研究当时的外交政策和文化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珍藏,无比珍罕,藏之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