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珍《折二型旋读隶书元符重宝试铸钱》赏析

标签:
北宋元符重宝折二试铸隶书旋读五十珍 |
元符重宝,北宋哲宗赵煦元符年间(公元1098—1100年)铸币,面文“元符重宝”隶书旋读,光背。隶书,折二形制,该钱史籍无载,但有实物遗存,应属试铸,并未正式铸行,极其罕见。乃北宋著名珍泉之一。其与先铸的常见元符通宝钱相比,珍罕度差距很大,不可相提并论。
据时下资料记载:钱币学家罗伯昭先生早年曾得到一枚“元符重宝”,其真伪引起了当时泉界的一番争论。之后钱币学家戴葆庭先生又见过几枚。宋哲宗元符年间的元符重宝钱,在丁福保编著的《历代古钱图说》一书中收有其拓片。面文真书,犹存隶意,旋读,光背。丁老先生在书中注解道,当世惟见此折二铁母,精美异常,属可见而不可求之孤品也。以上论述在当时的环境下也许可以这么说,然时代变迁,历代珍罕之币陆续起底展示,这般观点也就成为历史了。
目前所见之“元符重宝”钱文为隶书体,旋读,形类折二,内外郭俱整备,铸造尤佳,或属试铸性质,故而奇少。此枚“元符重宝”铜钱出自东北地区,锈色硬结自然,铸制精良,品相绝好,洵属难得之物。符重宝风格类似元符通宝隶书版,折二型,存世极罕,为宋钱名珍。
鉴赏本枚铜质钱,锈色可见,其绿锈莽苍,有厚有薄,其乃东北罐装窖藏出品,薄锈而锈色天成,可见通体绿锈裹缚,其锈虽薄然而坚硬,紧缚钱体,可抗刃击。从其锈分布来看,彰显自然,深浅相间,毫无做作之态,薄锈之处,可察铜色,乃青铜质地,铜色熟老,包浆老道踏实。整体察之,其老道之锈浆,分布自然,一派天成之相昭然。其次,铸体可鉴,其铸制精整,廓正边圆,坦平地章,穿口轮边干净,字廓深竣,笔划清晰有加。铸体一项,足见其铸制水平,非哲宗官炉而不可得矣。再者,品鉴钱文,更可见其隶书之体书写规范,端庄书意,布局协调。左挑元乃为典型,盎然神韵,跃然钱面,无可置疑矣。显而易见,此品试铸钱,无论从哪个方面鉴之,皆无可疑之处。其铸制水平,鲜明的体现了试铸样钱之范儿。
接下来我们一起对比一下国家博物馆藏之元符重宝钱,可见其铜色泛红,青铜质无疑,包浆凝重老旧,铸体精整,字廓深竣;钱文隶书,书意规范端庄,其中,“寳”字之“尔”,不见残缺,清晰可见,与本展钱之笔意笔画高度相似。一言以蔽之,此两钱对比,无论铸体形制,还是书意笔划,包括诸多细节,毫无疑问,其正是胞兄胞弟,共出一母之精品矣!
最后顺便提及,1949年10月1日之后,大陆几大博物馆,国博、历博、上博等,其所藏之古泉泉品,尤其是珍品,多数皆为清末民国遗老泉家所捐赠,有的博物馆,数十年来未曾再增加珍稀品种,仍以老本儿为吃。长期以来,对民间真珍之藏,往往又多视而不见,见而不信,信而不征,诸如此类,导致今日若干公博名博,在古泉藏品上,已经大大落后于民间,此,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也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博界的一种扭曲现实矣!(以上三段引自京川游侠博主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