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珍《千贴巡宝星月背皇直读大钱》赏析

标签:
辽代千贴巡宝星月纹背皇狩猎赏赐 |
巡贴千宝,据裴元博教授(泉痴山人的博客)的考证:巡贴乃契丹用语钱币之称,为契丹主巡幸部族,作为巡守陪侍王侯的赏赐臣僚用以赐金之钱币。初在部族之间行用,因钱体币制不备乃废,成为契丹贵族间馈赠之物。契丹钱中之“巡贴千宝”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契丹语钱币,更是具有契丹民族文化特征的钱币。该钱用于巡幸时赏赐臣僚,为辽之宫廷所铸造并颁发,故流传甚罕见。
“巡贴”是辽国皇帝巡幸各部族时用来赏赐给地方官员的“代金兑换券”,面值有当十,当百,当千,当万数种。此“千贴巡宝”即用来可以兑换一千文钱的代金券。据此钱的形制来看,当为特制用以呈送宫廷的“呈送样钱”或赏赐特殊贵人的“特铸币”.
辽帝巡守赏赐钱。“巡”指帝王巡守;丹语,称钱。“巡贴千宝”四字旋读,为当千大钱,与“丹巡贴宝”,“百贴之宝”恰好配备成套(其间或有当十钱犹未发现),作为对巡守陪侍王侯的赏赐钱。此类钱制作及文字风格统一,出土均在辽之故地,故系于辽钱可安。巡贴千宝制同北宋当十钱,径4.4厘米,光背无文,品相精美。因属帝王赏赐物而非行用钱,迄今唯见一二孤品,故至为珍奇。
五代时,北方草原的契丹族逐渐强大,建立起辽王朝,并自行铸造钱币,存世均少,尤以早期钱为甚。到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983年),辽复称大契丹。契丹试铸有契丹民族体系和色彩的钱币,名曰“巡贴”。见诸著录者有“丹巡贴宝”平钱、“巡掷拾贴”当十钱、“百贴之宝”当百钱、“巡贴千宝”当千钱,以及“巡贴直万”金钱。
"巡宝”钱诞生的意义,前面已论述得很充分。这里仅再指出一点,“巡宝”钱的诞生,证明契丹民族确是一个胸怀博大,能充分包容、吸纳各种先进文化的民族。其货币文化,是当时中华大地上最先进的货币文化。契丹人把钱币的所有功能,无论是政治的、教化的、经济的功能都做到了极致,为后世(宋元明清及近现代)更先进的货币文化的出现、完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巡宝”钱诞生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契丹的钱币文化。有助于我们甩掉大汉族主义的有色眼镜重新认识和解读真实的契丹历史。它启示后人:一切研究,无论是专业性很强的契丹钱币研究,还是涉及面很宽的契丹史研究,都要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史料,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要善于用逻辑鉴别史料,把真正符合逻辑规律的史料融汇贯通组成新材料,用新材科说明新观点,这样,我们的契丹钱币研究和契丹史研究才能取得新进展,获得新成果。
鉴赏此钱,绿锈覆盖,东北出土不久的生坑钱品。直径50.3MM.重量50.2G。由于东北地区独有的气候环境,埋入土中的钱币可生绿锈,然其锈并不入骨,这种锈相的最大特征在于,锈硬但薄,一般磨搓丝毫不掉,生硬紧实。然,其主要是覆盖在铜体之上,用传统的说法就是“浮于表面”,故若依照对中原出土生坑绿锈钱品的锈相传统眼光来看,很难不被判假。然而,实物明摆着,没有见识过,不等于无真实性。事实上,其锈虽薄,且生硬难撼,土腥味明显,且锈下露铜,铜色泛红,青铜质地,铜色十分熟老自然。故此自然天成之锈相,熟老之铜色,毋容置疑,正是东北环境中的生坑开门之锈相矣(来源京川游侠师友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