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珍《银质“祺祥重宝”背“大清镇库”边环阴刻十二生肖大钱》赏析

标签:
清代祺祥重宝大清镇库银质大钱 |
“祺祥重宝”---铸于清穆宗初登基时(1861年)。时值载垣、肃顺八大臣奉诏辅政,即改元祺祥,并铸祺祥通宝与祺祥重宝当十钱,同时也按各朝习惯特铸开炉镇库花钱,后因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而废止,仅存60天。所铸多为样币,流通币几乎全部收回损毁殆尽,与祺祥通宝一起并称为中国寿命最短的钱币。
镇库钱,为非流通硬币,其铸量甚微,由工匠们精心铸造,工艺甚精,堪称当时先进铸币工艺的代表作品。镇库钱,是指铸钱局在正式开炉浇铸某一制式的钱币前,为进贡、纪念、避邪而先行特制的大钱。镇库钱也会放置在钱局库房,起到“意头”作用,历代均有镇库钱出现,所以我国很早就有铸造镇库钱的习惯。镇库钱一般制作精美,存世绝少,流入民间更是凤毛麟角。,它见证着中国悠久的货币史,承载着古老的东方文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韵,作为一种吉祥物而深受广大钱币爱好者喜爱。
首先审视今日特上博展示愚藏之镇库大钱,面文为“祺祥重宝”背“大清镇库”边环阴刻十二生肖大钱,银材质,其直径面纹71毫米,背纹直径70.5毫米,厚5.5毫米,重205克.,其边廓宽为14毫米,铸相规范、字阔坚挺;中间为方穿,每边长13.2毫米。可以说有史以来铸造最规整美丽的镇库大钱,授予王爵之位,当之无愧矣!
接下来我们细查大钱包浆锈色,是否过关?钱体黝黑的包浆包裹表面,看似浅薄,实为老道入骨,露银之处,显示出钱体的材质银白色,黑色包浆分布自然,内外边沿凸出平面位置以及边沿磕碰磨损天成,以及钱纹字体表面出现了极其自然的不规则的碰撞痕迹,虽经百多年的频繁颠簸,然保留了极其规整的品相,尽显皇家之作和气派,茫然大山之门洞开。
最后纵观本大钱铸造书意,“祺祥重宝”四个字,直读,楷书,其钱文书法,字深如刻,精工铸造,“宝”为“尔宝”;“祥”为三点羊,中间一点因为浇铸口,同时也这个特征也证明了该钱是官方特意为之,也作为防伪标志之一。背文为“大清镇库”四个字,直读,楷书;面文和背文均清秀、工整。最能反映的字体应该算是清字,其最下面的月字,第二笔横折的过度是圆弧型的,纵观大量的官方镇库钱,其字均为如此之书意,如此铸相和书意的镇库大钱,不是祺祥官炉出品,又有谁能敌呢?
总而言之,清代出现银质的镇库钱,一般是作为钱样雕刻或者是开炉初铸样钱而试做,不用于流通。其是我国古钱币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也是比较稀少的版别,受到钱币收藏家的普遍重视。如果说宝源局祺祥重宝当十铜钱比较珍贵,那么祺祥重宝镇库大钱则更加珍贵。采用贵金属银作为材质特铸的镇库钱,更加显示出不同寻常意义的特殊用钱,比起铜质普通材质所铸,高出几个等级,特别是清代银基本赏用于银定类货币使用的年代。
由此可见,这种由于其材质稀少,且铸量罕少,做工较精整美观,且地位特殊的镇库大钱,因而存世较少,非常珍罕,历来为泉家关注和青睐,收藏价值极高,更显珍罕。此银质祺祥重宝大清镇库钱的出现,无疑见证了当时清末宫廷政变历史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朝廷的铸钱体制,都起到了“以钱证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