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犬猫血液化验的临床意义

(2013-04-05 14:56:46)
分类: 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人们通常叫红血球,化验单上常用英文缩写字母简写成RBC。红细胞生于红骨髓,主要以蛋白质和铁为原料,其次还需要微量的铜、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此外,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有促进骨髓红细胞生成的作用。红细胞的发育、成熟约需3.5~7天,一般能生存120天。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肝、脾等器官中被吞噬和分解。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红细胞不断地新生、衰老、死亡,在血液中保持相对恒定的数目。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血红蛋白(其中包括蛋白质和铁)。血红蛋白是人体内运输氧(O2)和二氧化碳(CO2)的工具,把从肺部吸入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个细胞,又把细胞内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装载上,随血液循环运到肺呼出体外,往返于肺与各细胞之间,一刻不停地工作着,红细胞数量的变化影响到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使人体发生病理生理变化。

[临床意义]

    减少: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感染、肾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性中毒等所引起的贫血。

    增多:

    ①严重的先天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鲁氏四联症、肺心病、肺气肿、肺动静脉瘘等,由于慢性缺氧刺激骨髓增

生。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③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多汗、多尿,以及晚期消化道肿瘤长期不能进食等所引起的大量失水和血液浓缩。

    ④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⑤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人,剧烈的体力活动者可出现生理性红细胞增多。
 
2、血红蛋白测定(HGB或Hb)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而成的,人们通常称其为血色素。合成血红素的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辅酶A和铁。当铁缺乏时,血红素形成减少,引起血红蛋白降低,造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脱氧核糖核酸必需原料,也是红细胞生长、成熟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可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此外,维生素B2、维生素B6均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当红细胞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以后,血红蛋白分解,其中铁质和蛋白质部分重新被利用制造红细胞,其余部分则变成胆红素从肝脏排入毛细胆管,成为胆汁的组成部分,最后从粪和尿中排出。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的测定主要用于贫血的诊断并判断其程度: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 贫血,出血

3、红细胞比积(HCT或PCV)


[临床意义]

    增高:初生狗可有生理性增高。病理性增高见于大面积烧伤、反复呕吐、腹泻、多汗、多尿等导致的血液浓缩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低: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血液稀释等。
 
4、红细胞沉降率(ESR)或动态红细胞沉降率(A-ESR)

    红细胞沉降率就是通常所说的血沉。当血浆中带正电荷的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增加时,红细胞失去负电荷,不互相排斥而易形成缗线状时,血沉就增快;反之血浆中带负电荷的白蛋白增加时或红细胞增多时,血沉就变慢。

〔临床意义〕

    一般来说,凡体内有感染或组织坏死的情况,血沉就加快,所以,血沉增快提示有病变存在。

    (1)生理性增快:血沉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快。孕狗由于血浆容量增加,从第3个月起血沉就加快,分娩后三周才恢复正常。

    (2)病理性增快:显著增快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肉瘤、癌症、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重度贫血、严重的急性细菌感染、胶原病、门脉性及胆汁性肚硬化、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的肾脏病等。血沉中等度加快见于急、慢性炎症,急性局部感染、慢性感染活动期,如风湿热活动期、结核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病毒性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以及大手术、创伤、心肌梗塞引起的组织损伤及坏死或高胆固醇血症者。

    (3)减慢:见于红细胞数显著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晚期。
 
 
5.白细胞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6、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就是人们常说的白血球,英文缩写为WBC。它是人体内的"卫兵",执行着防御功能,对外来的病原物有吞噬消灭的作用。
    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根据其结构性质分为:哮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白细胞、淋巴白细胞。粒细胞因胞浆内含有颗粒而得名,中性粒细胞又分为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两种。淋巴细胞又分为T细胞、B细胞。各种白细胞的寿命长短不一,平均约为13天,淋巴细胞的寿命差距较大,短的仅3~4天,有的T细胞寿命可超过百日,甚至长达20天。

    (1)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或绝对值表示

[临床意义]

    ①生理性增高:新生儿、妊娠、分娩和产伤、剧烈运动、严寒暴热刺激可使中性粒细胞增高。

    ②病理性增高:反应性增高见于急性化浓菌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等,严重时可在镜下见到病理状态的中性粒细胞。另外,严重的组织损伤、严重烧伤、心肌梗塞、大手术后、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也可使中性粒细胞增加。肿瘤性增多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症病。

    ③减低:某些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肿瘤化疗后、脾功能亢进,长期接触有毒理化物质所致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

    (2)淋巴细胞

[临床意义]


    ① 生理性增高:
    ②病理性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可见相对性增高;某些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见绝对性增高;某些慢性感染,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类型的淋巴瘤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前期等。

    ③减少: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器官移植后某些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放射病或急性化脓性感染时因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淋巴细胞呈相对性减少。


    (3)嗜酸粒细胞

[临床意义]

    ①反应性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剥脱性皮炎、天疱疮,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

    ②肿瘤性增高: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等。慢性溶血性贫血

减少: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4)嗜碱粒细胞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的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黏液性水肿,变态反应,甲状腺机能减退、溃疡性结肠炎。

    减少:速发型变态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状腺机能亢进、柯兴氏征。

    (5)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

    ①生理性增多:

    ②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疟疾、黑热病、活动性结核、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某些血液病,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的细胞病。

    ③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7、血小板(PLT或BP)计数

    血小板的机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前者是指血管破损而出时,血小板具有制止作用;后者是指血液加速凝固成块。因此,测定血小板数有助于出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临床意义]

    (1)增多:见于外伤、手术、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一过性增多;脾切除后脾静脉血栓形成。持续性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某些恶性肿瘤早期。缺铁性贫血

    (2)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某些药物中毒或过敏;

    ②血小板破坏,消耗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体外循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缔组织病。
8.网织红细胞计数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