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2015-12-28 20:38:40)《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熟知的故事《曹冲称象》中引入“等量代换”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曹冲称大象实际上称得是什么?怎么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呢?学生能从字面感知只有相等才能互换。在主题图的讲解中,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在这个环节多让学生说说代换的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提问:西瓜和苹果没有直接的等量关系,但他们都和谁有直接的等量关系?要求1只西瓜和多少只苹果同样重,首先要知道1只西瓜和多少个砝码同样重,再利用砝码和苹果的关系进行等量代换。这里不但要强调一个砝码可以用4个苹果来代替,更应强调4个砝码可以用多少个苹果来代替,或4个砝码可以用多少个苹果来代替?也可让学生同桌交流等量代换的过程,以好带差。
让学生对本知识点进行层层递进。在练习做一做的过程,引导学生解决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利用“等量代换”进行了多样化的换算。在巩固练习题中进行题式变化,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最后引入了图形代换题,学生利用同桌交流和小组合作的不同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听取别人的意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这一课内,学生能够理解等量代换的含义,但是表达不清,学生简洁的表达需要老师的引领,让学生把自己内在的思维和言语相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再提高。练习题中鸭和鸡的重量相比较时,可以再加一个“4只鸭和4只鸡”进行比较,再推到“鸭和鸡”比。在图形题,可以课件方式再展示“□“和”△“的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等量代换的思想。在第二个图形题,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多样化进行解决。最后,可把得到的结论进行验证。在做“等量代换”题时,可以让学生把题中的各种量都用数学中的不同图形代替,然后,通过简易的图形代换得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题。
疑惑: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是优等生学得轻松,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而差生却很难知晓。在本堂课中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学生怎样把已知的条件与问题相联系,是从哪个条件出发,寻找相应的条件,或者是从问题出发去寻找相适应的条件,类似于我们以前分析应用题的分析法和综合法。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确实非常困难,何况此课在生活中运用不是非常广泛,怎样才能让中下层的学生能了解解题思路,充分让优等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是我们老师现在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