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香飘满教室
----初中课外阅读学生活动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虽有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加上家长关注不够,学生手头的课外阅读资料又少,所以学生的阅读水平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确保学生能完成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整体的阅读能力。营造书香班级,我们根据初中生实际情况,制订了如下课外阅读计划:
七年级: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查中显示学生阅读面窄、时间短、量少、不得法。一半以上学生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超过了其他类型的人数,其次为文学名著,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刊杂志的学生相对减少。中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少得可怜,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我们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因此,制定以下阅读计划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指导工作。
一.保证阅读时间 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作过的一个估算:初中学生一个钟头可以阅读一万字,即使费点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阅读5000字,一本大约10万字的书,每天只读一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中学三年可以读54本,再加上两个假期,以八个星期算,每天读三个钟头,三年又可以读24本,总共78本,78000000字。这样我们不仅能完成上面所列的阅读内容,还有时间反复咀嚼精华,不断深化。所以“只要坚持不懈,成绩是很可观的”。虽然我们没有叶先生所讲的那样充足时间,但我们让学生保证每天30分钟读书,为了不让这一点流于形式,要求学生们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2000字,作不少于200字的读书笔记,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精彩语段、章节,并让家长、同学监督签字。如果合理利用时间,确实对学生良好阅读状态的保证,阅读氛围的形成,对培养阅读兴趣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对课外阅读的带动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选择适当读物 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课外读物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必须与学生的文化层次、思想水平相适应,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时代的发展。根据《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初中篇》所列书目,精心选择适合本校中学生阅读的图书提供给学生阅读,并在课堂上渗透课外读物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好奇又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此阶段,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还可读一些具体形象的故事、寓言等。初二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特别是初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现将初中七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内容指导列表作一参考:
年级
课内名著导读
课外读物推荐
初一年级(上)
《爱的教育》《伊索寓言》 寓言、民间故事
《繁星》《春水》
培养阅读兴趣与能力
初一年级(下) 《童年》《昆虫记》 《鲁滨逊漂流记》
《哈利波特》等 激发丰富想象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便于近距离赏析模仿,可以推荐他们阅读的期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
三.指导阅读方法 争取最佳效果
读思结合,特别是集体之间的交流探讨,对于阅读内容的深入,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习惯的养成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放声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方便灵活,自主性强,深受师生欢迎。但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自觉性不太高,如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容易流于形式,学生读书只是应差事,导致学生对所读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所以读与思相结合,也就是能对所读书的思想内容有所感悟。我们经常利用语文阅读课或实践活动课让同学们把前一段时间阅读完的作品就其“怎样写的”各抒己见,可以是一部作品的不同方面,如《格列佛游记》的大胆想象,幽默的语言,对当时社会和人类自己的反讽批判,也可以是不同作品的同一方面,如通过比较《围城》和《骆驼祥子》体会钱钟书和老舍的不同语言风格;通过读《名人传》《童年》谈谈怎样做人等。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一批注摘抄。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可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它往往是探寻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至于摘抄,可建议学生准备阅读记录本以便识记和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师可以每星期检查一次,养成习惯就好了。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就是读后感。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细化,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我们每学期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
四.实施多元评价 促进阅读理解
教师每周一次适当地检查学生的阅读记录本,形成评优奖励的制度。在课外阅读组织指导中,也可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或交流,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评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竞赛,不仅引发同学们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同组成员间的相互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我们知道,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才能更好激励学生多读书。因此,我们常常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朗诵擂台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八年级:
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开展读书兴趣小组能够推进中学生素质教育,提升中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本学期我们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实践空间,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让每个学生享有成功的喜悦,开展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
各班进行了丰富多彩的阅读和写作活动,利用每天下午规定时间,到阅览室阅读课外书,以文学作品欣赏和点评为主要内容;要求小组成员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定时开展交流活动,评选优秀笔记,组织写作赛事,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我们在兴趣小组实施过程中继续实行双选制度:活动前,读书小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选择阅读书籍,同时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所需书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阅读,学会分析,掌握方法,从而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一、活动形式及要求
1、学校设立开放式图书室,让图书每期开学时借阅到各班。
2、建立班级“小书库”和班级图书交换站。各班利用早读(7:30-7:50)和课外广泛开展读书活动。
3、每周以班为单位学生交换图书,每两周至少交换图书1次,每人至少阅读1本图书。由学生自读自管。
4、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开展读书报告会、交流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读书笔记展示等各种读书活动。
活动要求:
1、建立班级“小书库”和图书交换站。
(1)在校图书室的基础上,各班建立班级“小书库”和图书交换站。
(2)班级“小书库”藏书力争生均2册以上,各班可开展捐书活动。
(3)各班设立图书管理员2—3名,由学生自主管理,每周交换图书。
2、制定读书计划
(1)每个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每学期制定出读书计划。具体格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来设计、装饰,使其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其中要有读书的内容、目标、措施、实现时间等。
(2)每个班级结合学生的计划和班级实际情况,也制订出相应的班级读书计划,其中要有措施、有保障、有效果、有考评,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3、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1)学生每人设置“读书笔记本”1个,读书时认真作好读书笔记。
(2)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读15本书。
(3)利用每天早读和课外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其中每天课外读书不少于1小时。
(4)各班每周可开展1—2次读书交流活动。可设立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____”、“好书推荐”等栏目,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5)开展读书实践活动
读书活动中,各班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调查报告、书签制作、办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等。
二、活动时间地点:
每周一至周四下午自习课,八年级各班级教室。
三、具体事宜安排:
(一)周内
周一至周三:自由阅读适时辅导;周四开展竞技活动并小结。
(二)周外
第一至第三周:阅读童话故事类书籍,先自由阅读后集中欣赏佳作。
第四至第六周:阅读名人故事类书籍,先自由阅读后集中欣赏佳作。
第七周至九周:阅读文学故事类书籍,先自由阅读后集中欣赏佳作。
第十周至十五周:开展文学习作赏析活动,选举产生本年级优秀佳作。
四、落实办法措施:
为避免兴趣小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将坚持“六定”管理体制:一定活动课程,在全面了解学生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安排兴趣小组课程;二定活动目标,针对一些有意义的书籍,教师将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组织一些竞赛让学生参加;三定活动时间,每周课外活动时间是固定活动时间;四定活动内容,每个兴趣小组活动必须严格按照计划上活动;五定辅导老师;六定活动地点。具体细则如下:
1.激励孩子多读课外书:比比谁读得多,争当小书迷。
2.间周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或演讲会。
3.一月一次优秀习作展评活动。
4.建立学生读书笔记(摘抄本)。
5.鼓励学生多背诵,多积累,学会欣赏名篇佳作,会运用一些有文采的语言词汇表达思想感情。
6.适时开展阅读与写作能力比赛活动。
九年级:
由于初三学生面临中考考试,各学科课业负担较重,所以,延续初一初二的阅读计划,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以下活动:
一、设立教室图书角。通过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和发动学生捐献或交换课外书籍,充实图书角的书籍数量,确保人手一本,并做好课外读物登记和保管工作,一星期交换阅读一次。
二、保障课外阅读时间。每天早晨7点30至7点45为优美文段诵读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古诗、美文。每周三下午活动课作为阅读课。每天中午自由读书读报20分钟,每天晚上坚持看课外书30分钟。
三、每周星期一的最后一节课定为读书的汇报课,进行阅读评比。以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定期开展班级读书活动,组织朗诵、故事赛,每月评出一名“阅读之星”,颁发奖品。
五、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人人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为看书时摘录好词佳句做准备,每天坚持摘录几个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并多写读书心得和读后感。
六、提倡好书大家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孩子读书后,与孩子交流相关内容,培养孩子的理解、表达能力,增强孩子的读书欲望。
加载中,请稍候......